「新竹科學園區」聞名全球,可是卻少有人知道科學園區是蓋在金山面的土地上,從民國六十九年推土機剷平金山面土地上人文地景的那一刻開始,象徵著現代化寬敞大道與高科技廠房意像的「新竹科學園區」標誌,取代了金山面。二十二年了,這是這座高科技租借區的發展歷史,一切似乎不再與金山面土地、歷史發生關係。隨著科學園區不斷創造出台灣經濟高產值的驚奇歷史背後,社區默默接受了高度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排遺,包括交通的壅塞、環境的污染…等等,而這些種種的問題與社區抗爭的過程,當然是不被納入到亮麗與蓬勃發展的科學園區歷史中的。
當位於園區的實驗中、小學開始為了九年一貫與鄉土教育需要,而開始認識到自己所在土地的歷史時,園區片斷的發展史卻無法滿足鄉土教育的想像,於是,追本溯源的努力要把金山面的歷史拉回,不幸的是,許許多多豐富的人文地景已經淪為記憶中的虛幻景象了,對小朋友而言,也只是片段文獻記載的文字與影像學習罷了,而無法獲得來自真實土地的學習收穫喜悅感。
台灣社會、政治、歷史脈絡的轉變,也許促使了曾經以封閉阻隔自居的園區,開始調整它與社區的關係。為了「親民」、「貼近市民」,園區要把管理局大樓改建成市民休閒場所,更極力促成科園國小的社區造校,以及承諾解決環保、交通問題,並且喊出與呼應「園市合一」的口號…,這一切似乎是新的管理體系帶來的美意。
美其名,科園國小是由國科會無償提供土地,市府出資興建來解決週邊社區居民小孩的就學問題,並透過社區參與過程來獲得更多的認同。然而,在這個社區造校的過程中,社區代表的是誰的社區?從校名選擇開始,社區居民的真正聲音在哪?「科園國小」這個名字除了說明市政府附屬科學園區的乞食心態外,社區居民渴望的參與造校的共同美夢,更淪為少數代表決議的犧牲品,以及依附在園區發展歷史的規劃構想(靜心湖的中國蘇州庭園景觀、藝術家朱銘雕刻…等),同樣是去金山面的歷史脈絡,只看到園區發展歷史而已。
在這個製造社區參與笑話的「科園國小」設置過程中,其實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浮現的科學園區與周邊社區(新金山面)脈絡下,創造一個如中研院李遠哲院長所謂:「透過社區的密切互動,每一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人一起學習」、「讓學習延伸到社區」的機制,或許可以叫做「金山面社區大學」。
現在的科學園區與周邊社區(新金山面)已經不是當年的金山面,它所吸納的除了高科技發展外,更有著許多不同的社區與住民經驗與知識累積,「金山面社區大學」是個真正社區造校的過程,卻不是個簡單形式化的社區學習機制,它在科學園區與周邊社區(新金山面)成立的意義,並不是要緬懷與追尋過去的歷史,而是要在這個新形成的社會歷史脈絡下,為承續金山面的歷史,以及文化與科技(知識經濟)、族群、社區學習做一個最佳註解。
(2004/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