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國立時中 詹佩珊、陳穎慈

他強調:如果人不去親近這塊和他共存的土地,那土地也就會不認識人了。一但如此,人就失去了了所謂的「根」,和他最足以自豪的文化了。

 

    我從小因父母工作的緣故而在園區附近長大,同學們也多半來自相同的生長環境,我的生活便在這著名的科技重鎮旁生根。

 

    但是我從來沒有仔細瞭解過這片我所居住的土地,我也不知道它曾是歷史洪流中的重鎮,文化的交界地帶,而它真正的名字叫做「金山面」。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發現了解所居住的地方是多麼重要,我開始感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我迫切的想瞭解它的內在和它曾有的故事。

 

    在偶然的機緣下,我帶著好奇的心走入吳慶杰先生的住處。

 

    當吳先生夫婦招待我們進入客廳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大到遮住整片牆的金山里地圖;環顧四周,盡是堆積如山的書籍,而目光轉移至吳先生身上時,便可感覺到有一股親切、熱心和樸實的氣質自他眉宇間散發出來。

 

    吳先生是位很健談的人,談話中他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還不時找出一些資料給我們參考,口中直說:「妳們有什麼問題儘管問,不要客氣!」使我們的談話進行得十分順暢。

 

    我們請教吳先生為何會參選里長時,他謙虛地笑著說:「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原來吳先生本住在竹中,因為房屋品質的問題,才搬來新竹,又在因緣際會下競選里長。憑著他那股滿腔的

理想和熱心服務的精神,得到金山里大多數人的支持而當選,開啟了吳先生這三年的里長生涯。

 

    吳慶杰先生近年來,一直為保存整個金山里(或許該說是更廣大的「金山面」)的風俗文化、古蹟文物及一些早期的景觀而努力著。他搬出一堆資料和我們聊著金山面的歷史、古蹟,甚至還簡單地介紹了我們學校後金山寺的歷史。見他一一仔細地為我們講解,真的可以感受到他那種疼惜這塊土地的心情及極力想將此地的文化、古蹟保存下來的那股使命感。

 

    吳先生回憶剛當上里長時,並不曾刻意地去注意這些文化、古蹟;直到清大的李丁贊教授來找他幫忙編金山面社區史時,才開始接觸和注意到整個金山面的包含的文化瑰寶。他說:「我這

個人,就是那種不做則已,一做就全心投入的人。」就是憑著他這股幹勁和自身的興趣;帶領他走遍金山面的每個角落,和接觸了金山面的每一個人。他還走訪台灣的書,去搜尋和早期台灣文

化有關的書,利用閒暇之時細細地研究,在短短的幾個寒暑中,對這塊土地有了十分深刻的認識和情感;也造就了他對保存這金山面文化的成就。

 

    提到如何使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和社區互動時,吳先生認真地表示:「社區互動首先要對自己生存的土地產生情感,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去親近她,了解她和認識她,進而雞婆地去關心地

、照顧她、保護她。」他強調;人和土地,必須建立起一種「共存共榮」的情感。如果人不去親近這塊和他共存的土地,那土地也就會不認識人了。一旦如此,人就失去了所謂的「根」,和最足以自豪的文化了。

 

    訪問的過程裡,我們從他的眼眸中看見了他對這片土地和人的熱愛和疼惜;從他的眉宇間窺出了他對文化和文物的珍惜和愛護,更自他的談吐中聽到了他對文化、文物保存和發展社區互動的決心和毅力。「雖然我只是個小小的里長,但是可以做的事卻很多,所以我會盡我的心力去做我應做的事。」吳先生誠懇的說。

 

    在離去前,我們請問了吳先生對我們學校的看法。他說很欣賞我們的學生,也很讚歎我們的資源,覺得我們是所可愛的學校。最後,他語重心長地說:「妳們很幸運,也很幸福!能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學習,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把握啊!」(本文摘自實中園地第二卷第五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