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前言

 

「金山面」地名,最早出現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卜地」建城之時。由於金山面為竹塹城東南邊的化外之地,屬生番居住區域,以土牛溝分隔漢番界線,加上該地區土地貧瘠、地勢高亢,不利移民墾殖。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特魁與竹塹城閩籍「林泉興」郊號合組「林合成」墾號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金山面是一個生活區,而不是一個行政區,它是清朝末年以「金山寺」為共同信仰對象所構成的祭祀圈範圍,包括目前新竹市的金山里、仙水里、科園里、關東里全部以及龍山里、新莊里、仙宮里和光明里一部份,還有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雙溪村一部份和竹東鎮頭重里、柯湖里一部份;從早期的客家村落,到現在的陸光新村、中興新村的外省移民,再至民國六十九年科學園區設立後以閩南人為主的城鄉新移民,金山面象徵舊台灣近代社會的縮影。

 

  金山面特殊地形的地景,隨著時光的流轉,呈現各種不同的人文風貌。早期係原住民的狩獵場,土牛溝設立之後變成平埔族人的耕作地,接著客家人進入拓墾。後來林爽文事件及日人據台之初的義民軍抗日,成為古戰場。國民政府大陸撤退後成為陸軍新兵訓練中心及眷村的所在地。民國六十九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之後,經濟屢創新高,一至三期徵收之金山面土地大半成為工業區,帶來另一番現代化高科技廠房的繁榮景象。

 

這個豐富的金山面地景變遷過程中包含了歷史、人文、生態、科技的面向,在此政府極力推廣「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之觀光客倍增計畫」中,絕對擁有獨一無二的條件,從歷盡滄桑的國家三級古蹟金山寺到揭開台灣高科技發展重鎮的神祕面紗,金山面的人文歷史與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地景衍伸的深度旅遊,將是新竹市的重點發展區域,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科技與人文薈萃的金山面!

 

 

二、靈泉梵宇的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新竹市仙水里,新竹科學園區內人工湖(靜心湖)旁,在此台灣高科技重鎮環境內唯一留存下來的傳統金山面建物,二者互相對比,更突顯出金山面特殊的環境意義。而當初科學園區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時,一度想徵收金山寺為工業區,引起當地民眾強烈抗議而作罷!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正式公告金山寺為國家三級古蹟之後,才出現了轉機。

 

金山寺推測創建於清朝時期「林合成」墾號請墾金山面及設隘之時,當時候寺廟扮演的意義除了有著原鄉的記憶外,更是拓墾之重要生活重心與聚落地標,爾後,歷經香蓮菴、靈泉寺、長清禪寺到金山寺名稱的改變,同時也是因為戰亂關係毀於兵燹重建之故。現存金山寺歷史最悠久之雕刻文字記載於正殿左擔柱前、拜廊邊之八角形石佛柱(亦稱出食台柱),係清咸豐十年(1860)所立,為一重要石雕歷史文物。石佛柱高一一一‧ 三 公分 ,中間之正八角柱邊長 十二公分 ,其上浮雕模糊,更顯出古拙、蒼勁之美。雕飾著蓮花的柱子依稀刻有:

 

『   大清咸豐壹拾年歲次庚申仲冬立

 香蓮菴                  等字,

    原漳泉南沐恩弟子方仕欽敬獻 』

 

  同治年間竹塹地方文風鼎盛、人文薈萃,金山寺距城又近,風景秀麗,吸引相當多的騷人墨客到此吟詩品茗或遊玩觀賞,因此留下許多動人的詩篇。

 

同治三年(1864)林占梅之遊歷詩:

 

  【金山面平岡口號】

  芳草偏萋萋,林梢綠漸齊。

  雲平平楚失,野闊眾山底。

  亂鳥栖牛背,長坡快馬蹄。

  嶺頭時小憩,日影已傾西。

 

  同治六年(1867)春,林占梅至靈泉禪寺遊玩題壁詩:

 

  【遊靈泉禪寺題壁】

  靈泉繞澗瀉浪浪,匼匝峰巒護法王。

  梵宇時清禪定永,空山畫靜道心長。

  鐘魚列案知常課,花木盈階覺妙香。

  禮罷真如隨喜編,龍團一琖潤吟腸。

 

  另有署名張鏡濤、郭鏡蓉者之題詩:

 

  【靈泉試茗】     張鏡濤

  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阬頭碧一泓;

  領略此中好風味,新茶活火入詩評。

 

  【題金山面靈泉寺】  郭鏡蓉

  共到金山禮佛來,香蓮寺插曉雲開;

  人間勢利炎於火,願乞靈泉水一杯。

 

  透過這些詩篇可以看到金山面與靈泉寺之一鱗半爪,此時的金山寺除了香煙繚繞、香火鼎盛,成為竹塹城內外的宗教祭祀中心外,更是當時文人雅士遊山玩水的好去處,同時從這些美妙動容的詩篇也可看出當時金山面地靈人傑的盛況。

 

  金山寺之格局簡單明暢,正殿有前檐廊柱及木質格扇,兩側隔龍虎天井銜接左右廂房,為一單進式帶左右廂房之寺廟。此種建構在傳統廟宇建築中洵屬少見,為其特色之一。此外廟埕寬廣,視野遼闊。寺廟建築以磚、土埆、卵石為基礎興建而成,此即俗稱之「斗子牆」。另建材大量採用紅色磚瓦,亦很有特色。簡單樸實的磚牆、磚柱及木樑疊磚,不同於一般寺廟的雕樑畫柱,屋頂則全以紅瓦覆蓋,僅於屋脊以琉璃瓦片稍加點綴裝飾,整體而言,敦厚篤實,予人以自然親和的感覺。正殿尚保有古香案一座,地面為六角紅地磚,相當特殊。門前有一對石獅子,造型古樸、線條優美,也很有看頭。值得一提的是正殿左擔柱前有一八角形石佛柱(出食台柱),為清咸豐十年所遺留之古文物,是金山寺的鎮寺之寶之一,為清代所建觀音廟僅見之孤例。石佛柱下方柱面原有個深洞,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軍據台之初、乙未年戰爭時留下來的彈孔痕跡,為金山寺一頁滄桑史的忠實佐證,極具歷史價值。石佛柱上所刻之字跡,標示著金山寺最古老之文字記載年代。柱面上之彈孔,亦可嗅出日軍據台之役,金山面一帶敵我攻防戰戰況之慘烈。金山寺為附近百姓提供之糧食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足證金山寺在抗日一役之歷史地位。

 

  金山寺現座落於新竹科學園區內,在發展尖端科技之際,益興歷史文化之省思,更見證了金山面的開發歷史,同時保留了金山寺祭祀圈居民之傳統信仰,也提供了新竹市包括實驗中學等中、小學鄉土教育的最佳教材,古蹟和宗教的保存帶給快速發展的社會一份豐厚的遺產,供後人追憶與祈福。

 

 

三、尋訪冷水坑溪

 

  冷水坑溪發源於新竹市仙水里東南部的隘路坪,北流經冷水坑、新庄仔、柴梳山後,在 九甲 埔堤防東側注入隆恩圳。全長五‧ 六公里 ,河床平均比降一一‧ ○九公尺 /公里。近來,因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在本溪上游築壩蓄水闢為園區公園,導致中、下遊水量銳減,而原散布於溪流兩側的連串埤塘,亦因此而進水量減少,加上近年都市用地擴張迅速,以致新竹市東部埤塘的數量和面積,正日漸削減之中。

 

  冷水坑溪早在清代,即有記載:「西北為冷水坑,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因此一度稱為「靈泉」,地方人稱為「仙水壢」。現今之金山寺於咸豐十年稱為香蓮庵時即為磚瓦之建築,規模大致已成。復於同治年間,經紳商士庶發起,瓦蓋得以翻新,以阬口有清泉,而易名為靈泉寺。加上寺右為竹塹北門鄭家冷泉別墅之避暑勝地,其曲徑短牆,環植花卉,臨水建築,頗富天然幽雅之趣,同治年間竹塹地方文風鼎盛,靈泉寺距城又近,故吸引相當多文人墨客於此品茗吟詩。故光緒二十年(1894)新竹知縣范克承將之納入新竹縣八景之一,稱為「靈泉試茗」。

 

  冷水坑溪上游兩側,清朝時期,原為土牛溝界外番山,係竹塹城閩籍郭、陳、蘇三姓於嘉慶二十年(1815)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之墾地,由於墾地與他人重疊,紛爭時起,纏訟不絕,乃於道光九年(1829)由淡水同知李嗣業捐廉買為義塚地,禁止人民私墾耕種。故日據後,新竹街役場將冷水坑溪東側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即現今之新竹市第二公墓,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其餘地區由園區創設「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供園區從業員工子弟就讀,並為國外返台之專業人才之子女實施雙語教學。至於冷水坑溪西側地區,則大部份為園區徵收為工業用地。

 

  科學園區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後,冷水坑溪上游闢建為人工湖,這個昔日被稱為縣東名勝、新竹八景之一的美麗冷水坑至此成為科學園區的排水溝,獨留金山寺傳承古風、為人憑弔。何時才能重現「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靈泉試茗」的美景,令人不勝心嚮往之!

 

 

四、新竹市的最高山五步哭山

 

五步哭山位於新竹市東區金山里東南角和寶山鄉交界處,是新竹市境內最高山,標高一八七公尺,山頂上設有一座「GPS三角點」,比十八尖山高出 五十五公尺 。五步哭山名稱的由來,起因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登陸攻打新竹城時,這個區域是主要抗日戰場,當時雙方鏖戰死傷慘重,遍地哀嚎,可說是一步一血淚,五步哭山之名因而傳開。

 

昔日的古戰場,先民拓墾的蠻荒之地,現在已成為新竹科學園區廠房用地,而五步哭山上曾經於民國六十一年飼養出壹仟零柒拾捌台斤之神豬,獲得當年枋寮義民廟十四大庄「六家區」祭典特等獎,從老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萬人空巷,爭賭神豬丰采的人潮,絡繹不絕,綿延好幾公里之遠,真是盛況空前。

 

今天,從五步哭山鳥瞰金山面,科學工業園區櫛比鱗次的廠房,創造出台灣高科技發展的經濟奇蹟,在這「台灣矽谷」崇高地位的背後,還流傳著許多淒美與令人動容的故事,等著我們去發掘。

 

 

五、竹科的後花園風空

 

風空聚落行政區域隸屬於金山里四鄰,三面為山丘包圍,現有住戶十幾戶,是目前金山面地區唯一尚維持傳統型態的客家村落,也是僅有的水稻種植地區,被科學園區列為保護區。風空名稱的由來乃因為谷地受到山系束縛,山谷間高度落差很大,每於秋冬二季,東北季風便由柯子湖溪口沿著山谷吹入,當季風進入喇叭狀的風口,風勢受到約束而增強,加上北風凜冽,風嘯呼號之聲時起,宛如風洞,故名「風空」。

 

此地區因為未受破壞之故,現在仍維持大片原始蒼翠的山林景緻,以及豐富之自然生態資源。其中,珍貴老樹有一百年至三百年老樟樹、百年目浪樹、百年蓮霧樹、以及百年龍眼樹及相思樹等十五棵,可說是百年老樹之家。同時,緊鄰風空的欣辰農園,是一座由鄭姓夫婦以有機方式共同經營的現代化花卉農場,花海片片,宛如世外桃源,尤其在聖誕節前後嫣紅亮麗的聖誕紅,更是新竹地區最大的生產基地。

 

此外,本區兩座客家聚落最具特色的石板伯公,風空伯公與開山伯公更獲選為新竹市歷史建築,可以說是人文與自然保存環境的最佳寫照。未來,從開山伯公更可以欣賞到高速鐵路呼嘯而過的驚奇景觀。

 

 

六、柯壢坑風華

 

柯子湖溪位於新竹縣竹東鎮柯湖里東北邊緣,是頭前溪中游南岸最大的支流。,舊稱「管甫坑」,現在地方人稱為「柯壢坑」。柯子湖溪蜿蜓流過新竹縣柯湖里、頭重里、員山里與新竹市金山里、關東里、新莊里、千甲里。沿岸有竹東圳與下員山圳餘水注入,因此柯子湖溪水充沛,得以灌溉上述地區數十甲之田園。

 

溪流兩岸有傳統客家、閩南聚落與三合院及高大的樟樹、烏臼(拱子樹)、龍眼樹、木浪樹、大葉欖、綠竹、香蕉、果樹等,還有各種鳥類,如白鷺絲、五色鳥、大卷尾、腹秧雞棲息於其上,河床佈滿美麗的水草、石跳子、溪底石,加上該溪水質清澈、水流平順,溪裡烏龜、螃蟹、溪哥、鯽魚、蝦公、大肚魚等優游其間;稻田、果園蒼翠,呈現清靜小天地,十分雅緻、寧靜,是絕佳親水溪流,也是頭前溪中游南岸僅存保有自然風貌的一條小溪。溪畔有徐家百年古宅與百年老樟樹伯公。

 

整個柯子湖溪流域目前仍維持農村風貌景緻,可以說是一處體驗親水空間與休閒農業的最佳去處。

 

七、金山面窯業

 

  日據時代,竹塹地區的傳統民間產業,除了米粉、蓪草、白粉、製紙、焗腦等之外,金山面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新福興」﹙後改名為金勝興﹚、「建興」等四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產業風貌,也在台灣本土陶藝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由於六十年代左右耐用便宜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四家窯廠於焉結束了營業,窯場也拆除改建成高樓大廈,目前僅剩下「新福興」窯場的黃家,從遺留下的老屋瓦製品仍可窺看當時的盛況。然而,在懷古與古董熱潮的呼喚下,金山面窯業製品現在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收藏品,其中又以「金煉成」與「林振興」窯的價值最高。

 

  金山面窯業主要是取本地的「更新世紅土台地堆積」土壤燒製而成,產品包羅萬象,涵蓋日常所使用的各類型式之甕、缸、盆、缽、罐、茶壺、花盆、塘涵、煙窗管等。窯為登窯(目仔窯),每三個月燒二窯,燒一次窯約需十天(三天溫火,七天大火)。陶器製品之釉彩較為豐富,相當出名。釉藥摻雜玻璃粉、氧化錳、四氧化三鉛(俗稱鉛丹)、二氧化鉛等原料調配,加上窯廠適時使用天然瓦斯增強火力,混雜柴燒加強火尾溫度,此種二合一兼具柴窯、瓦斯窯優點,省時又省工,不但擁有柴窯落灰的自然美,且具瓦斯窯穩定的特性。特殊的釉藥在不同溫度中產生窯變,在出窯之前,灑上鹽巴瞬間提高溫度,清洗窯製品附著物,使得釉色更為亮麗。窯變之後的陶製品,釉色多彩多姿,有黑褐、墨綠、土黃、藏青、紫紅和乳白等多種顏色,配合金煉成印記商標品牌的出現,加上製陶匠師巧妙的手藝,品相優美,倍受使用者青睞,曾造成搶購風潮。

 

金山面窯業除了是一種利用在地的條件發展獨特產業外,更充分反映當地居民厚重硬朗、純樸實在的精神特色,以及多元族群文化的在地化結果,從生產的技術為福州師傅主導,造型為客家人與福佬人的器物,釉藥「烏煙」則是來自日本,這樣經過不同的程序與使用,金山面窯業雖然已經成為絕響,卻也創造了一個新竹地區特有的窯業文化歷史。

 

 

八、清幽的巷道環境與多元特色的安遷戶社區

 

光復路是科學園區與金山面地區連結新竹市及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之重要道路,交通的繁忙居全市之冠。然而在這車水馬龍的巷道內卻別有洞天的存在著許多小天地,讓我們一一走訪吧。

 

(一)光復路一段335

光復路一段335巷曾經是金山面窯業中「新福興」窯廠舊址,現在遺留下來的僅存一座八十幾年,全由紅磚瓦營建、一堂四橫的三合院--「黃屋」,這些屋身所用的磚瓦全是當年窯場得意的作品,除此之外,在屋子的禾埕、四周、牆角、倉庫和花園都散置著金山面窯業的產品,包括自家生產製品,還有金煉成、林振興陶器,以及來自苗栗公館、新竹北埔、台北縣鶯歌的器皿,幾乎就是一座活生生的金山面窯業博物館。黃屋前有一顆珍貴枝葉蓊茸的黃檀老樹,據說是當年屋主為紀念自己兒子出生時所種植下兩株中存活的一珠。除了黃檀老樹外,巷道內更種滿了許多令人驚奇的植物,包括百年龍柏、百年鐵樹、天堂鳥、碧蓮花、石榴樹、蒲葵、黃金竹等,可以說是一條生態巷道,值得駐足深入研究。

 

(二)科園社區與三期安遷戶社區

這二個為當初科學園區徵收的安遷戶社區,由於科學園區高度發展之故,也帶動了周邊社區的繁榮。為了服務廣大科學園區從業人口,這些社區都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位於科園社區的柑仔店更是從有機超市、親子書房到自然餐廳等,推動健康的有機生活。此外,三期安遷戶安遷社區內更擁有許多建築師雜誌票選的漂亮房子,與富麗堂皇,標榜中國唐式風格的金山面藝術生活館,以及許多各國風味的美食,讓人食指大動。而位於三期安遷戶旁的義勇忠祠(河南公),據說是當年台灣民主國唐景崧總統的親兵遺骸塚,從此廟可以眺望科學園區大型晶圓廠的景緻。

 

(三)光復路一段163

光復路一段163巷位於關東市場對面,巷道內為金山面地區僅存的「陸光新村」眷村,村內巷道蜿蜒,特色十足,沿著巷道來到金山面公園,更可以連接到三期安遷戶社區。此外,巷道內有一家「金山小吃」餃子館,每天中午高朋滿座,是體驗眷村風味的最佳選擇。值得一提的是,若您需要更詳細的金山面資料與導覽資訊時,金山面文史工作室也位於這條巷子裡,在作者的努力經營與推廣下,工作室除了是金山面文化研究與保存基地外,更透過人文主義看板的設置,打造163巷成為「金山面文化巷道」的最佳示範點。

 

九、伯公的故事

 

「伯公」是客家人對土地公特有的暱稱,原意是祖父的兄長,彷彿把祂當成自家人一樣。客家人相信土地為萬物承載生養者,所以「大樹底下好遮涼」而有大樹伯公;「食水愛念水源頭」,因此在水源頭有水頭伯公,而保佑五穀豐收的田頭、田尾伯公,更是客家人非常敬重的。除此之外,還有祭祀圈涵蓋整里的大伯公,於每年農曆正月迎媽祖與秋收前有演平安戲及舉行閹雞比賽的習俗。

 

金山面地區早期的伯公因為科學園區的徵收大多已經拆除,這些伯公其中有六座包括上庄伯公、三角伯公、楓樹伯公、龍尾伯公、水頭伯公、以及皮鞋廠伯公,現已共同入主成儀,聯合於三期安遷戶社區內的集福宮辦公,可以說是附近居民與科學園區廠商的最佳守護者。

 

除此之外,科學園區週邊尚存有幾座伯公,包括位於介壽路旁關東橋派出所後方的「槺榔伯公」,其旁有著兩棵分別為兩百年之齡的老樟樹及相思樹,加上石板雕砌的伯公祠,構成一幅漂亮的景緻。其他的伯公則有被喻為竹科一期廠守護神的「文瓊山伯公」與盤根錯節的老榕樹、交通大學校門前的伯公廟、科園社區的三福宮,以及台積電2廠與5廠外圍的伯公廟,都各具特色。

 

 

十、結語

 

金山面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特色,然而這些特色更需要配合新竹科學園區的高科技產業環境,才能更突顯這份科技與人文共存的重要特質。科學園區從民國六十九年進駐金山面至今,也產生了許多值得紀念的建築物,例如當時的標準廠房,以及行政管理中心的園區管理局大樓,都是見證這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歷史建物」。此外,新現代化建築語彙交織建構的新科技廠房各具特色,以及由園區廠商認養的區域綠地,包括茂矽、聯電、友達、國喬、旺宏等廠商,其中以旺宏電子的旺園最具規模,達 五點九八公頃 ,區內有水生植物區、竹林、相思林、溜冰場、圓形廣場,更是鳥類重要棲息地,成為一處自然生態園區。另外聯華電子的五星級休閒中心「聯園」,也是園區與社區最佳的運動場所。而緊鄰旺園、聯園的是原本篤行營區,更充滿了許多「淚灑關東橋」的當兵故事。

 

深度旅遊在不久將來勢必成為觀光的主流,而強調體驗在地生態環境之旅的生態旅遊(Eco-tourism)更是許多地方極力推動的主體。在新竹,在金山面,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與歷史資源,更擁有令全球經驗的「新竹科學園區」,因此,從這個結合金山面人文歷史與科學園區高科技體驗的深度旅遊,我們可以稱為「科技旅遊」(Teco-Tourism),將是新竹市最大的觀光資源,也是其他縣市無法超越與競爭的最佳籌碼。(本文發表於《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六期,2003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