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槺榔伯公廟座落於新竹市第二公墓,現介壽路邊新建關東橋派出所之後方。清朝時期附近地名為隘路坪,設有隘寮防範原住民出草,據傳有一次原住民夜晚突襲,隘勇睡夢中夢見一位白髮老人示警原住民出草,因而躲過一劫。隘勇為答謝白髮老人,設一座伯公廟祭祀,隘寮伯公因此而得名。日據後當地居民認為伯公廟後方有三棵老樹(槺榔樹、相思樹、樟樹各一),尤以近兩人合抱槺榔樹最粗壯,又改稱槺榔伯公。第二公墓原係清朝墾戶郭、陳、蘇之墾地,由於墾地與林特魁重疊,隨後引來一場多年墾權紛爭之纏訟,至道光九年(1829),李分府(嗣業)捐廉買為義塚地,據憲禁冢碑內稱:「……至道光年間,李前憲捐廉買郭、陳、蘇之土地公坑以東大崎、雙溪口、金山面等處橫直各三千餘丈,以為義塚,俾民人隨處埋葬,閤塹欠蒙厚澤。……」這是金山面義塚的濫觴。
金山面地區雖被設為義塚,但漢人入境私墾仍不絕如縷,光緒 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署知縣彭逵孫告示:「……附近土豪混霸不一,或開田築坡,枯骨揮鋤遍野;或車轍牛跡,荒冢踏成平蕪。名為義冢,實為私山;號曰牧場,變為已業。……」,由於此地地目原係無私權的義塚地,故日據後,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新竹街役場乃將其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台灣光復以後,新竹市政府,將此「共同墓地」更名為新竹市第二公墓,面積為四‧五○六公頃。
槺榔伯公廟正確位置,係其右側林其韋之墳墓,因地方人士認為,墓後方有三株老樹,前面明堂開闊,是一伯公廟絕佳風水地,經聖筊乞求,林其韋讓座土地公,經首肯後,即把墳墓遷移旁邊,建一座「天緣 古老 君子林其韋之墳墓」,旁邊一副對聯「當年勿論稱人傑,此日相傳頌地靈」,這是 古老 君子林其韋能享受與伯公同等受眾人祭拜之特例。
依傍在廟後原有三棵老樹,一棵槺榔樹(民國四十幾年枯死)、一棵樟樹、一棵相思樹(民國八十九年枯死),樹齡皆有兩百年以上,原精雕細琢的伯公廟為石板打造,一直到光復後才加建,直接蓋在老廟身上,廟門有歌頌金山面地區的對聯:福澤長霑金山拱,德星高耀仙水朝。充滿生氣的老樹,加上配置得宜的伯公廟身,是一座頗具自然美感的藝術佳構。
槺榔伯公是除了金山寺之外,金山面附近歷史最悠久伯公廟。管轄範圍相當大,每年 農曆九月十九日 附近大拜拜,除了演平安戲酬神之外,還舉辦大閹雞比賽。
從前槺榔伯公是金山面明顯的地標,遠從竹北六家就可以看到這座位於小山丘上的伯公廟。如今山丘下方周圍鱗次櫛比的建築物擋住視線,加上這幾年園區的開發,昔日的風光景象早已不再。
擁有一百八十一年歷史的新竹市第二公墓,目前(民國九十九年)所有骨骸將遷葬他處,規劃為科學園區機關用地。位於其上的伯公廟與兩百多歲的老樟樹,經地方人士努力爭取下得以保存下來,是值得慶幸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