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理環境

 

柯子湖是四面環山的中央盆地,其中柯樹密佈、柯壢坑溪水蜿蜒流過,綠樹、清溪,景色優美,當地人稱柯壢為福龍。柯子湖早年是平埔族與泰雅族世居之處,清朝乾隆年間為竹北六張犁居民放牧之地。直到道光十四年金廣福在此設隘,並捐建王爺廟後,本地區之拓墾才正式展開。熱鬧時期有礱間、藥店、打鐵店、雜貨店、豬肉店、蔗廓等供往返竹塹城、竹東、北埔間之商旅休息、補給之中途站。當時竹塹城至竹東尚未興築道路,通往柯子湖僅有一條牛車路,所需物質經此再用人工肩挑,經上大壢與沙坑子進入北埔、竹東。當時人口雲集之繁華景象,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現在柯子湖境內有柯湖路穿越南北,亦有雲南路橫貫東西,交通相當暢達。

 

歷史脈絡

 

柯子湖溪,舊稱「管甫坑」,現在地方人稱為「柯壢坑」,發源於新竹縣寶山鄉山湖村北緣的沙湖壢(現今寶山水庫),北流經竹東鎮柯湖里柯子湖,在新竹市金山里東南角進入新竹市境,再向西北流經關東橋、柴梳山後,在新竹市千甲里和竹東鎮員山里的交界處注入頭前溪,全長一○‧ 五公里 ,河床平均比降七‧九○公尺/公里;中下游五‧ 二公里 的河段,是新竹市和新竹縣竹東鎮的界河,並且是頭前溪中游最大的支流。[1]《新竹文獻會通訊》有這樣的描述:「柯子壢在本鎮(竹東鎮)之柯湖里,又名柯子湖,有由寶山鄉流出之小溪流,繞山谷流過關東橋,沿員山里北出,注入頭前溪;昔坑中有大楓樹及竹林叢茂,白鷺群巢其中,每當春夏之間,群鷺在此產卵育雛,嗷嗷叫鳴,殊饒幽致,今竹木已廢,眾鳥亦星散矣!」[2]

 

柯壢坑風華

 

柯子湖溪蜿蜓流過新竹縣柯湖里、頭重里、員山里與新竹市金山里、關東里、新莊里、千甲里。沿途有竹東圳與下員山圳之水注入,因此柯子湖溪水充沛,農民以築堰的方式,得以灌溉上述地區數 十甲 之田園。值得注意的是,溪水在距離頭前溪口約 三百公尺 處,遭水泥堰阻斷,以致水路被導引至 九甲 埔圳,除非下大雨,溪水逾越水泥堰,才會溢流入頭前溪。溪流兩岸有傳統客家、閩南聚落及三合院。柯子湖溪流經之地,不乏高大的樟樹、苦楝樹、烏臼(栱子樹)、龍眼樹、木浪樹、大葉欖、綠竹、香蕉、果樹等,還有各種鳥類,如翠鳥、白鷺絲、五色鳥、大卷尾、腹秧雞棲息其上,河床佈滿美麗的水草、石跳子、溪底石,加上該溪水質清澈、水流平順,溪裡烏龜、螃蟹、溪哥、鯽魚、蝦公、大肚魚等優游其間;稻田、果園蒼翠,呈現清靜小天地,十分雅緻、寧靜,是絕佳親水溪流,也是頭前溪中游僅存的純樸、自然的小溪。溪畔有阿舍之稱『鄭邦汀』百年大宅第,前有水池,龍眼樹、蓮霧樹錯落有緻;後有巨石造景與私人防空洞,柯子湖由右至左環繞於宅邸前緩緩流過,顯然是一處大宅院、好宅第,卻不幸於民國七十九年被科學工業園區徵收、拆除。柯子湖溪岸知名的徐家百年夥房屋旁,有一棵百年老樟樹,樹下伯公廟對面,曾經有一座竹橋,為竹中地區林喜蘭名醫所捐贈,是通往金山面的便橋,方便在地居民、莘莘學子,至今地方上仍傳為美談。

 

關東橋的歷史故事

 

橫跨柯子湖溪連接新竹縣、市的橋樑稱為「關東橋」(日據時期1908年興建之木橋),也有著許多歷史和傳說。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陷竹塹,北路右營提標兵丁十二人逃匿此阬,有丐者導賊盡殺之[3],以及相傳日軍據台時,「金山面」一帶曾經是重要戰場之一,而「關東橋」則成為抗日義軍隔著柯子湖溪和日軍對峙的重要據點;另外,本地的金山面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新復興」、「建興」等四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產業風貌,也在台灣本土陶藝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由於六十年代左右耐用便宜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四家窯廠於是結束了營業。早期多家窯廠為了商業信用會趁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將瑕疵的陶製品倒入「關東橋」下,閃耀着五顏六色的陶片點綴著柯子湖溪,也別有一種趣味。

 

柯子湖溪的變遷

 

柯子湖溪在五、六十年代時是附近居民飲用水及灌溉用水的水源,也是戲水、玩水、賞水、捉蝦、釣魚等休閒活動的好地方,同時為從前婦女浣衣之處,陸軍新兵第一訓練中心於三十九年冬成立後,在柯子湖溪中游築有水泥攔水壩,並設一抽水站抽取溪水再予淨化處理,供給官兵使用,直到民國六十七年左右自來水管線裝設完成後,才予以廢止。民國七十四年台灣省政府水利局於柯子湖溪上游,興建完成寶山水庫,引進上坪溪水源經竹東圳導水路蓄水,自來水公司並在壩址下方設一淨水廠,供應民生與工業用水。

 

嗚咽的溪水

 

由於上游自來水公司淨水廠排放污染物,中游溪中經常遭人棄置垃圾,加上科園三期工業區滯洪池之「溢流廢水」及金山、關東、新莊等里住戶污水排放均未納入污水處理系統,直接導入柯子湖溪,溪水的污染防治與溪流整治,值得有關單位重視。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經濟部第二河川局於關東橋至新甲一號橋總長四. 二公里 之河段上施工整治,以及民國九十五年下游最後一小段蛇籠生態施工法,河岸兩旁水泥護岸高築,又各開闢 五米 寬未植栽樹木之道路,此種捨本逐末的追求亮麗施工方法(美其名曰生態施工法),徹底改變了整個溪流的自然生態,是柯子湖溪變遷史中,繼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中油公司在中游河道「開腸剖肛」埋設二十六吋液化天然氣高壓輸氣管之後,另外一次嚴重的「人為浩劫」。新竹市東區最富詩意的小溪-柯子湖溪,何時才能停止嗚咽?[4]

未來的展望

 

柯子湖溪流域的環境特色,包括老地名、水利設施、宗教信仰、生態情形等,都是展現柯子湖溪特質的面向,也是周邊客家、閩南文化的連結,也就是柯子湖溪的「流域文化」。

 

作為新竹縣、市重要的界河,也仍保留著自然質樸的河川風貌和地景;目前「關東橋」熙來攘往的車輛依舊呼嘯而過,橋下美麗的溪流卻獨自飲泣,不禁令人扼腕不已,如何恢復柯子湖溪原來自然景觀,解決園區廢水與住戶污水問題,並杜絕自來水公司寶山水庫淨水廠排放污染物,全面推動結合學校與社區居民,以及當地文史工作者參與的規劃機制,完成柯壢坑人文歷史生態基礎資料庫,建立立基於在地化生態人文環境為基礎的施工法,讓社區居民能真正重溫柯壢坑的美麗風華,並著手建造一座橫跨新竹縣、市的親水公園,給予週邊住戶一個可以休憩、玩賞的美麗溪畔天地,將是未來柯子湖溪文化再造的重要方向。

 

附錄:

柯子湖溪文化再造的重要思維方向,可以從歷史、地理、生態、宗教…等切入思考,包括:

一、   柯子湖溪歷史與聚落型態變遷的紀錄:思考從真實聚落變遷角度書寫的歷史脈絡紀錄。

二、   柯子湖溪老地名的探討:如沙湖壢、柯子湖、柯壢、隘寮凸、南林窩、.黃梨園、懶人崎、更寮下、伯公彎、鐵寮灣、灣崎、界樹坪、雄雞打翼、.鶴巢排、.二銃櫃、南茅、更寮凸、井頭崗頂、.大崎、橫崗頂、風車扭、石牌下、頭重埔、竹中、厚力林、壢底、風空、下鄭屋、金山面、關西橋、關東橋、崁仔腳、柴梳山、 九甲 …等。

三、   柯子湖溪自然生態環境的紀錄:結合週邊社區和學校資源共同打造出柯壢坑戶外生態教室。

四、   柯子湖溪文化生活圈串連:整合柯子湖溪流經區域,包括種福堂、福龍宮、伯公、義勇忠祠、有應公、…等,各自擁有特色與祭祀圈,以及所衍伸出來的觀音生、王爺生、伯公生、義民祭、河南公等祭典,豐富地區的文化。

五、   消失的產業文化記憶再現:再現金山面窯業與柯子湖溪的文化記憶關係。

六、   溪流散步通道的建立:利用原有溪流路徑,以及中油埋設26吋液化天然氣高壓輸氣管腹地,打造出自然休閒的溪流散步通道。

七、   整體溪流治理政策的提出:客雅溪已成為新竹市溪流環境保護的痛,對於仍保留自然質樸和豐富水文化生命史的柯子湖溪,在新竹縣、市政府和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的合作治理下,則必須更符合社區居民和在地文化的真實想像。

 

 



[1] 陳國川,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台灣新竹,新竹市政府,19963,頁七十一。

[2]郭輝、黃奇烈,新竹文獻會通訊第十二號,竹東鎮文獻採訪錄台灣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54331,頁四。

[3]根據日據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台灣日日新聞記載:「危哉此橋!新竹樹杞林間輕便鐵道。所經過之關東橋。最為危險。橋高僅數丈。而輕車過此。恆致傾覆。行旅損傷者。至今已不下三十餘人。日前有北門街陶器商戴炎運貨赴樹杞林。乘車過此。不幸自橋上跌下。傷及脅骨。入院就醫。未數日而卒。查此橋適在管甫坑口。此坑乃同治年間。蕃匪作亂北路右營提標兵十二名。及一義犬。戰死於此。縣誌所稱十三兄弟是也。清政府時曾立祠於提標公廳之畔。春秋致祭。以慰忠魂。改隸後。祠充官舍。祭典亦缺。…關東橋附近之居民。有知其事者。竟謂行旅死傷。是此坑鬼作崇未知然否。」,提標公廳(營房)與十三兄弟祠廟正確位置應該在關東橋附近,只可惜如今已經找不到提標公廳與祠廟舊址。

 

[4]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中油公司在中游河道「開腸剖肚」埋設二十六吋液化天然氣高壓輸氣管。造成了嚴重的「人為浩劫」,摧殘了原本美麗的柯壢坑河岸。其後,經濟部第二河川局於下游用水泥築岸的施工整治破壞,更徹底改變了整個溪流的自然生態。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園區三期配地竟將上述區域規劃成為三期居民休閒的公園綠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