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騰芳於2013/2/6在fb說: 叫"金山面"是人文,我同意。稱"新科"就是"科技"?我深深不以為然,這樣的"命名心態"根本連什么是什么都不懂。只能說"既不人文也不科技,直接稱之為"可悲。
「名不副實、漠視歷史,抹消記憶」就是文化暴力,難長出根與認同。
一、文化是「庶民記憶」抵抗「政治遺忘」的一種方式
新科國中校名命名事件,絕對無法對歷史交代。現今的校名,蠻橫割斷、遺忘了「金山面」的歷史記憶,這是一種變相的「歷史否認」(historical denial)。政府與地方還是戒不掉「漠視歷史,抹消記憶」的毛病。公部門應謹記陳長文律師說過的一句話:「政府不是不可以當好人,但在當好人之前,請先學著在該堅持的事情上,不怕當個得罪人的壞人」。
二、政治可投票,文化靠對話
有時候政治為我們解決許多問題,有時候政治也犯下許多無法挽回的遺憾。新科(科園)國中校名命名事件,即為少數人投票的政治理念,欺壓大多數人的政治理念,對民主造成莫大的傷害。命名事件中也有飽學之士背書(其中「新科」校名是由新竹師院 楊雲龍 教授所圈選。(見2004/06/30 聯合報新竹地方版),教授竟看不見當地文化的源頭。希望未來能建立新學校命名模式,讓民眾參與,俾以理性對話與討論方式解決爭議性議題。如同蔡詩萍所言:「政治,請限縮到公共政策的辯論與執行上。至於,文化、歷史與社會圖像的想像空間,就讓給多元異聲的知識界、文化人,自己去摸索,去對話吧。」(見2009/01/03 中國時報觀念平台)
※《非台北觀點》以何者為名-命名背後的文化省思 楊舒斐
近來有部描寫人類未來大災難的電影叫「Thedayaftertomorrow」,台灣翻譯成「明天過後」,據說在中國被直譯成「後天」,因此在網路上被大家轉寄取笑呢!大家取笑的原因當然是相對而言,「明天過後」比較能衍生出電影中對未來環境的一種想像與反省,感覺上這四個字即能透露出電影所想描繪的情節與思想性,深度當然比「後天」一詞豐富深邃得多,直譯成「後天」也不是錯,只是顯得翻譯者文化內涵真不高明。
這是電影翻譯命名的問題,影響不大,但如果是命了就是改不了的名,就該好好斟酌了,例如學校名稱。
原本一所中學的命名應該是很難被大家注意或重視的,但當地域文化意識已經日受重視的今日,好像名字背後的涵意也不能再被隨便忽視;近來新竹市在金山里籌設的國中,即遇到地方文史工作者與官方意見的嚴重分歧,爭執的是名字的背後所隱含文化問題。
新竹這地區的發展原本透露著不尋常的軌跡,因為「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新竹與科技搭上了線,電子生產名揚國際,所謂的科技新貴更是除了「米粉」、「貢丸」外,另一種新竹的「特產」,然而對這個有歷史的老城,科技所帶來的不是僅有漂亮的經濟數字,環保、交通、地方文化的弱化都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但在經濟掛帥的年代,許多人並不想碰觸這樣的議題。但一個新設國中的命名問題,讓這樣的矛盾藉此浮上檯面,一條新聞的大標題「風城新國中,命名新科,被批媚俗」,歷史文化與經濟的價值衝突還是被掀開來了。
「金山面」是這地區的老地名,其由來據說是因為竹塹城往東南望,便有狀似「金」字的孤立山丘,山丘上散居的小聚落便位於「金」字「山」下的河階「面」上,因此有「金山面」之緣由。距今約已二百七十年歷史,根據文獻記載最早出現於清朝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資料可在網路上查到)。位於新竹金山里的新國中,一路被提出評選的名字有「新科」、「長青」、「成美」、「竹風」、「立德」、「志平」、「菁華」……等等,奇怪吧!就是沒有「金山」、「金山面」,市政府聲稱經過籌備處召開協調會與地方取得所謂「共識」後,命名為「新科國中」,這引起當地資深的文史工作者大加撻伐,認為捨棄了自清朝雍正年間沿用至今的「金山面」這樣的老地名,簡直就是「乞丐趕廟公」,讓下一代要如何傳承在地的價值?我相信許多人看到這新聞,心裡八成會想「有這麼嚴重嗎?」其實看起來越不是重要的事所顯現出的價值判斷,越可以看出大部份人社會價值觀的走向,因為文化被蠶食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發生的。「名字」雖然只是一個符碼,然而背後其文化歷史深度所提供出來的抽象意義,常常就顯露了某種隱含價值,「科學園區」在現今台灣社會被大多數人聯想到的當然是富裕、成功、權力、未來感、國際化……,不過文史工作者可能還會加上環境污染、物質化、破壞原有人文歷史、權貴化…….每人重視的不同,當然看到面相就不同。但可悲的是,台灣的人民已經這樣習慣漠視自己過去的文化價值,只顧在經濟上奮力往前衝,經濟目標高過一切,或許這也是新國中的名稱會捨棄舊地名而用了與新竹科學園區較有關聯的名字的原因。
一所新國中命名產生的爭議,在這樣繁忙的社會中,是很難引起太多關愛的眼神,但背後真正的價值觀衝突,卻是普遍性地存在於社會各角落。我們就端看這一回合,學生制服上繡出的是他們生活土地緊密結合在一起名字,還是與飛黃騰達比較容易產生聯想的名字吧!雖然這也不能真正代表經濟與文化的對壘,但總是提醒我們未來的孩子將要以何者來記憶這塊土地!……(本文摘至2004/07台灣日報《非台北觀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