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海窟」復興水礱碾米廠


       在沒有電力的時代,礱穀及碾米均靠人工。礱穀的方法,以前用土礱磨去穀殼,再以風鼓分離即成為糙米。碾米則用木製舂臼盛糙米,手舉木杵舂之或用腳碓舂米。直至日據昭和年代才有水礱出現,以水力替代人工方式礱穀碾米。

  來到北二高竹林交流道往竹北之聯絡道路-東興路,從路旁一條小徑(312)進入約 五十公尺 左右,即可看到一條水量充沛的舊社圳導水渠。在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中,隱藏著一座新竹縣市碩果僅存水力帶動的碾米設備-「水礱」。

 

  東海窟的「水礱」係 陳添福 先生建於日據時代昭和四年(1929),由於經營不善轉賣予 鄭書溪 先生,五年之後再賣給 鄭紹沐 先生。原先用高一丈、寬四尺之木製水車產生動力(見圖一),因水車日曬雨淋,每隔三、四年要汰舊換新,再加上動力不足,效果不理想,直到民國五十二年始聘請豐原明永鐵工廠黃輝永師傅重新設計安裝啟用2,引舊社圳導水渠充沛的水量由上瀉下,藉水的落差灌進特殊設計似水車葉片的輪盤進水口3,加上中間有三尺高、二尺寬懸臂式的封閉式空間與下方開挖一尺見方半圓形水槽4(見圖二)。利用水車輪盤出水口水流,經過懸臂式封閉空間與下方儲水槽產生落差及空氣壓縮原理,加速驅動水車葉片輪軸產生動力,經皮帶牽動多組大小輪軸輾轉傳輸,替代馬達礱穀。

 

  「東海窟」鄭屋水礱運轉六、七十年,從未停歇過。別小看老態龍種的水礱,一旦水閘打開,運作起絕不遜於一般電力碾米廠。水礱礱穀一小時可礱製糙米30(每包淨重50公斤)左右。在時代的變遷下,水礱還能苟延殘喘,主要是靠兼營「糧食局委託倉庫」業務,每年代工三十幾萬斤的公糧維持5

 

  當水礱停止運轉時,進水閘門即予關閉,並將水引到另一裝有珊欄的導水渠中,以攔截水中各種魚類,從前每天可撈取十斤左右,近十年來因水圳污染嚴重,魚獲量乃逐年減少。

 

  來自頭前溪水的舊社圳,灌溉數千頃良田。而「過境圳水」加以利用的「水礱」,是新竹地區絕佳的人文資產,值得大家一起來重視、維護與發揚。

 

 

 

 

  

 

水礱負責人- 鄭書鑫 先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