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21世紀的「新竹科學園區」仍與當地農民「搶水」,其低能的程度令人咋舌………。
竹東圳於昭和元年(一九二六)動工興建,創建人為林春秀、黃維生、黃棟臣等人。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完工通水,圳路總長約二十一公里,沿途共有大小隧道十四座,隧道全長約四點六公里。當年是用人力開鑿,一鑿一鋤開闢出農田水利命脈。大圳的水源取自上坪溪,攔水壩位於軟橋里花草林附近,從早先由日本人興建之軟橋發電廠,引用渠道作為導水路,穿過員棟仔山到上公館、上大窩,再穿過黃泥溜、油車窩、沙坑仔、小鹹菜甕等山區才到狗辣林、三角城、泥橋、三重埔、二重埔,之後再分支往柯仔壢、頭重埔、上員山、下員山等地區,餘水會合柯子湖溪、青窩埤圳、下員山圳與麻園肚圳注入頭前溪與隆恩圳,灌溉一千多甲農田。
竹東圳未開發之前,竹東鎮三重、二重、頭重、柯湖里一帶,尚是荒埔地,水圳完工之後,一片荒埔頓成良田,對竹東鎮的產業與人文歷史發展厥功至偉,甚至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後,竹東圳是寶山水庫的導水渠道,對今日科學園區的工業用水及新竹地區民生用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寶山水庫入水口在三重里三角城附近,竹東圳導水路第三站水門(俗稱三號水門),是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的分界點,往左流入隧道後經「跌水工」進水至寶山水庫,供應新竹科學園區與新竹民生用水,往右則流入灌溉水渠,供農田灌溉之用。竹東圳第三站水門每逢乾旱季節,是農民與科學園區「搶水」的引爆點,兩處「水閘門」分別扮演科技工業與傳統農業孰輕孰重的關鍵角色。
竹東圳是國內少見多功能的水圳,它具有發電、灌溉及供應大新竹地區民生與工業用水的效能。但每逢春耕水荒時期,為了搶水,經常爆發灌溉用水與工業用水之激烈抗爭,晶圓與稻子的拉拔戰,劍拔弩張的場面何時休!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年復一年的「搶水」爭奪戰中,最後讓步的總是農民。高喊「發展科技、力拼經濟」的新竹科學園區,何以年年「靠天」吃飯,搶到的水又復製造「毒水」,污染環境、危害地方。「金子與稻子」、「工業與農業」、「經濟與生命」、「科技與人文」彷彿又回到了爭議的原點,何時才能使矛盾對立統一,值得我們共同深思。(本文發表於91年3月13日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