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家族與聚落的發展
金山面 的開發歷史與每個夥房的家族史息息相關,甚至於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族群、寺廟等具有相當大的影響。金山面 開發較晚,佃農大部分是客家人,因此形成很多客家聚落,包括風空、苧仔窩、三角、柯壢底、上庄、下庄、後背屋、下田寮 、菜堂、平埔頂、上店、下店、上茶寮、下茶寮、瓦窯下、徐屋、胡屋、新厝仔等聚落。大家族以鄭姓、羅賴姓、徐姓、胡姓、黃姓、鄭姓(閩南)、陳姓(閩南)、陳姓、葉姓(閩南)等較具代表性。
<![if !supportLists]>1、 <![endif]>鄭姓家族
鄭家原為廣東嘉應州平遠縣月(熱)水鄉橫樑溪村人,第十三世祖鄭信仁大
約在乾隆中期來台開墾,最早不知落腳何處,只記的一直都在金山面 發展,分兩處居住,一稱上鄭屋(風空)、另稱下鄭屋(柯子湖溪畔)。鄭家在風空還保留一棟祖屋-滎陽堂。鄭家世代在這裡耕作,雖土地貧瘠,仍然耕作水稻田,種植竹林、柚子等。鄭家人從日據時代起到光復後,長期擔任金山面 的保正、里長。日據時期鄭家有鄭娘保(元保)與鄭阿春(德春)二人擔任金山寺的管理人;另鄭娘保的孫子-鄭茂灶現亦為金山寺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直到今天,多數的鄭家子弟仍在金山面 居住,長期以來鄭家還擁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if !supportLists]>2、 <![endif]>羅賴姓家族
羅賴家族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嘉應州大埔縣大埔鄉大埔村。十三世賴羅玉申公二十五歲時,攜子賴羅遣坤公於清雍正十年(1732)來臺至竹塹堡北廂新社莊﹙現今之竹北市新社、新國里﹚開基立業。
十八世賴羅榮茂公之長子羅賴明(一八六五年生,原是賴羅明,因日據時代戶籍登記誤謬,遭更名為羅賴明),童年時為人幫傭負責盡職,成年克勤克儉,營謀各項事業,曾承租竹東鎮麻園肚水田三甲耕作,製造紅、白麴,日據明治三十年(1897)颱風來襲,田地、房屋與麴窯均被洪水沖失。後遷至新竹市金山面 居住,栽種優良茶青心大有種,經營手工製茶,又在埔頂及雙溪建設糖廍二座,後因日人覬覦製糖業,打壓本地產業,兩座糖廍俱為南日本製糖株式會社併沒。大正六年(1917)又在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粳灶壢設立糖廍,因地理位置關係,雨量豐沛、日照少,土壤不適合種植甘蔗,收穫的甘蔗有水無糖,損失四千日幣,遭致失敗。
大正十二年(1923)重回金山面 ,在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協助下,於新竹市龍山里埔頂一六九號設立發動機製茶工場(1942年改建,1980年被科學園區徵收)。昭和元年(1906)向台北「成昌株式會社」李姓地主承租位於金山面 之 五十五公頃 土地,租期為四十年。隨後專心管理茶園改良工作,除了請長工十人,採茶期還要請六十名採茶婦女。培育之優良茶苗,賣與三井合名會社銷售全島,連續五年賣出茶苗五佰餘萬株,獲利不少,以收益購買水田 十甲 ,山園 四十甲 ,光復前還有積蓄日弊約莫十萬元,(惜積蓄未做妥善規劃運用,又逢台弊貶值,損失不少。)奠定羅賴家族雄厚之經濟基礎。
羅賴明任職臺灣茶共同販賣所協議會會員,協助指導台灣茶業發展,曾受日本政府表揚達三次之多。昭和二年(1927)往日本茶葉產地及相關都市考察,返台後改換剪枝技巧與施肥方法,茶葉品質提昇,深受茶葉界肯定。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製茶工場改為金山茶莊,製造各種茶葉,年產乾茶十餘萬公斤,每逢製茶時節,各地茶農運交茶葉,人聲鼎沸,有如繁華市集。
民國三十六年,興木與興財兩兄弟分家各自獨立。興木於民國四十四年擔任新竹市農會優良農事小組長,民國五十四年當選龍山里第八屆里長,民國五十五年膺選好人好事代表,接受市長表揚。其餘子孫在各地發展,都留下不錯的名聲。
3、徐姓家族
徐家為廣東梅縣人。祖先來台拓墾後,因與家鄉音訊失聯。徐家先祖母帶著七歲的幼兒渡海尋夫。憑著信裡的地名來到新竹橫山,卻始終沒有找到她的丈夫。母子異地飄零,只得讓小孩幫人養牛,換米度日,母子只能咬牙苦撐。
孩子長大成人後,在橫山成家立業,並繁衍出五房子孫。清光緒年間其中一房來到金山面 開墾,最先是向北門鄭家承租柯壢坑壢底附近的土地,退租後於日據大正年間再向新竹城裡吳姓地主租南埔頂的地。由於較胡家晚到這裡,只能沿著胡家既有墾地的界線向西開墾。當時毫無灌溉水源,只有開埤蓄水。由於地主吳氏嗜食鴉片,家財逐漸散盡。向佃戶借錢,到期無法償還,只得售地。最後徐家的五十三甲 地以二千二百塊錢的代價取得。徐家歷經三代,一直到光復後分家時,才將這整片草埔山林開墾完成。當時約四分之一的地方種稻,其它則種茶、甘蔗。徐家也開設一家茶葉工廠,後讓渡胡家經營。
民國六十九年徐家土地被科學園區徵收時,曾強力抗爭反徵收。聚落雖被摧毀,但徐家子孫大部份居住在分配回來的-科園一期安遷戶社區內。徐家也在社區邊建立一座「東海堂」家廟,凝聚家族的力量,在金山面擁有一股屹立不搖的政治勢力。後代有官拜陸軍少將者,家族名聲一直維持不墜。
4、胡姓家族
胡家祖籍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到流鄉。胡家先祖來台後原住苗栗通霄。道光年間有兩房從通霄趕著十幾頭牛到此處開墾,先祖還曾經當過隘丁的首領。到了日據時代,胡家的根基已經相當穩固。胡的土地從冷水坑 以西,有五十多甲。因為地勢平坦,又近冷水坑 ,一半開埤塘貯存雨水種植水稻,另一半則種甘蔗。當時胡家用刺竹圍了 一甲 七分多的地,陸續蓋了三間漂亮的三合院,自家的伯公就在刺竹外面。
日據時期胡家因家境富裕,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族裡有三個孩子到日本留學,還有十幾人從事教職工作。胡春塘曾任龍山國小創校主任,也當過埔頂青年團團長。胡春塗則於民國三十四年奉令接收龍山國小,成為台灣光復後的首任校長。因此胡屋被稱為一典型的耕讀聚落。
此外,胡家在新竹政壇也有一段風光歷史。胡家的老大-胡春灶在日據時期當過議員,[22]同時也擔任過金山寺的管理人,寺內並懸掛著他以新竹市議會議員的名義,所贈與的匾額。胡春樓則長期擔任保正、龍山里里長、聯里辦公室主任。另一位胡珠照曾任中華紙漿公司總經理,因此胡家當時可說是地方上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
5、黃姓家族
黃氏家族係廣東四縣客家人。光緒年間,從桃園南崁遷居盛產桂竹的草山(今寶山鄉)從事米籮編織業。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戰爭時,與避難之風空居民鄭火生(元火)結識。戰爭結束後,鄭火生邀黃家人至風空承租鄭家土地耕作。由於家族人口浩繁,生活拮据,黃家一房-黃阿華乃遷出風空移往金山面 ,開設金勝興磚瓦廠。
生產之磚瓦品質優良,甚受當地建築業喜愛。黃家窯業原先以生產紅瓦兼製紅磚為主,後來在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協昇陶器製造工場」,場主為黃阿華。數年後改為「新復興陶器製造工場」,場主為黃振雲。聘請林益金、林象勝、林象眠、林景針等四位福州陶師開始生產陶製品,用「竹節窯」燒製陶器,並以「新復興」為店號。所製的產品極能代表客家常民百姓的使用品味,樸實耐用的各款甕、缸、盆、缽、罐、塘涵、煙窗管等,深受使用者青睞,因此生意興隆,獲利可觀。擁有大筆土地,在關東橋是大望族。
光復路一段335巷內之黃屋,是一座有八十幾年一堂四橫的三合院,屋身所用的磚瓦全是黃家窯場的產品。屋前有一棵珍貴黃壇老樹,樹齡約70歲。係日據時期昭和六年(1931)輕便車經過關西橋(今關東橋)時, 黃振雲 先生看到車上許多黃檀樹苗,於是要了兩棵,作為長子(黃漢沐)的出生紀念樹,後來只存活一棵,就是現在所見枝葉蓊茸的黃檀老樹。
6、閩南鄭家
金山面 北門鄭家有鄭邦泗、鄭邦汀兄弟。他們倆雖非親兄弟,但同為「外公館」北門鄭家第七世的子弟。他們在清光緒年間擁有金山面 的大筆土地。[26]但從種種跡象判斷,鄭家與金山面 淵源頗深。金廣福大隘的資金籌措,與其後金山面 埔地承墾,以及長青禪寺的興建,皆有鄭家人參與。而《新竹縣采訪冊》也提到,在金山面 靈泉寺右側,有鄭氏冷泉別墅。由這些記載可以判斷,北門鄭家很早就在金山面 活動、經營。
當時鄭邦汀住在現在的金山里內,鄭邦泗住在仙水里內。兩人的房子十分氣派,有「阿舍」之名。鄭邦汀十分慷慨好客,常常邀請地方友人到家中飲酒取樂,醉了方准離去。尤其鄭邦泗在此亟思有一番作為,開大埤塘,廣招佃戶,先後種了茶、甘蔗、薑母、月桃、青仔,又嘗試養豬,奈何皆不順利,虧損連連。日本人來以後,製糖株式會社半買半徵收了他們大部份的土地,組成「金山面 農場」,大規模種植蔗糖。昭和6年(1931),鄭邦泗由新竹州知事任命為新竹市協議會議員,似乎金山面 經營失敗並沒有使他就此沒落。此外,日據昭和十一年(1936),與鄭邦泗同輩的鄭邦統名列金山寺的四名管理人之一。可見鄭家在金山面 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7、閩南陳家
冷水坑 陳家於光緒年間來台,先祖祖籍在何處已不可考。首先落腳新竹市香山。來台祖生有一子二女,陳烏埤年幼時,家庭慘遭劇變,一星期內父母俱亡,二位姐姐各約七歲與九歲,為了生計,陳烏埤至顏家掌牛,為應付日警盤查,謊報顏姓,直到光復後全家才改回陳姓。
陳烏埤19歲離開顏家往上庄投靠陳家(陳金章之父),以做零工為生,期間曾往南投發展,做扛甘蔗粗重的工作,由於陳烏埤力大如牛,用蔗架可扛三、四百斤重,工作努力,累積不少財富。
日據大正十三年(1924)往柴梳山 租地耕作(地主為吳錦其),昭和五年(1930)有來自金山面 吳立傳、吳榮茂兄弟以較高之租金獲得地主同意租田,原租戶陳烏埤所承租之稻田被「吊佃」(終止租約)。遂再往草厝仔發展,因所承租之土地太肥沃收成不好,隔年又搬遷到冷水坑 。
陳烏埤年輕時曾在北埔深壢地區擔任隘勇,二十歲考取台哲交通公司,擔任輕便車修理與軌道維護師傅,直至六十幾歲才退休。在冷水坑 定居下來後,陳烏埤帶領四位兒子(陳陣、陳銅、陳坤火、陳坤炎)承租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數甲蔗田耕作,又陸陸續續向李添福(李炳秀之父)租地2甲 (先租,後以8000元購買)、承租鄭朝枝2甲 水田與林山燕1甲8分旱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台糖公司放領蔗田給原承租戶陳家,陳家又繼續購買鄰近之蔗田,(現今安康社區3甲山林地、陳春風8分地與鹿仔坑4甲地)共約十幾甲土地。
家族擁有四輛牛車,常運城肥改善土質與做工頭賺錢,四兄弟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成為地方首富。(民國六十三年與正群建設公司在自家土地分三批合建長春街房屋,陳家與建商獲利可觀)冷水坑 鎮安宮廟地也是陳家捐獻,老三陳坤火亦曾當過市農會理事長、鎮安宮主任委員、多屆市民代表與一屆市民代表會副主席,其餘兄弟急公好義,地方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