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牛路頭與土牛溝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榛狉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為分隔漢番之界線。如今這「土牛溝」已灰飛煙滅,難覓其蹤了。

 

  根據 施添福 教授整理出來的史實資料指出:「土牛、土牛溝或土牛紅線,是清代台灣自南而北陸續劃定的人文界線。清代治理台灣,一者為防漢民窩藏於番地,二者為使生番不能逸出為害,遠在康熙末年即採取了分疆劃界的策略。此一策略最初僅以隔離漢民和生番為目的,但到了乾隆年間,卻有逐漸演變成劃分漢民、熟番和生番界限的傾向。另一方面,為了落實此一隔離策略而採取的具體做法,亦前後略有不同。先是在生番出沒的要口處,立石為界;繼而不但立石,而且在立石處開溝;最後則在彰化縣和淡防廳一帶,「以山溪為界,其無山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築為界限的土堆,以其外形如臥牛,故稱土牛;而位居其側的深溝,則稱為土牛溝。此外,最初畫界時,為了在存檔圖冊中表示番界經過的地方,曾經使用紅筆在圖上畫線,其後雖然亦使用其他顏色表示番界,但習慣上一直沿用最早使用的紅線,以指稱地圖上無形的番界,而以土牛代表地表上有形的界線,故兩者合稱土牛紅線。」[1]

 

  本地區附近土牛溝的位置,其自北延伸的路線大致是………枋寮-犁頭山-十塊寮-芒頭寮-番仔寮-隘口-七份仔-員山仔-金山面與柴梳山接壤處-埔頂-石頭坑-雞蛋面-蜈蜞窩-巡司埔………。」[2]

 

土牛溝是歷史、人文地界,代表閩客族群與原住民間特殊歷史、經濟及空間地標之意義。如今這「土牛溝」依稀可從「下員山路」(以前之牛車路)追憶一二。

 

 

 

 



[1]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施添福著〈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台北,玉山社,1996),頁157~158

 

[2]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施添福著〈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台北,玉山社,1996),頁172173。七份仔與員山仔係老地名,位於現今員山里牛路頭、下員山、麻園肚及頭重埔一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