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重埔開山鼻祖林欽堂與其後裔林其德對頭重埔地區之貢獻
竹中國小兩石碑上載明了五十三位閩、粵兩籍業主,可知竹塹 城經商之閩籍鋪戶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即開始與本地粵籍之 墾戶共同合作開發員山仔之土地。從石碑字跡中,也可知曉竹中 地區曾經被稱為「石牌牛埔」的一段滄桑史,二百多年前,該地 係佃農放牧牛隻及貧民埋葬之荒地,一直到日軍據台之後,石牌 牛埔由林欽堂後代繼續開墾耕作,散列田園無主之骨骸則請進由 林其德所創建之萬善祠內祭祀,該地景觀始逐漸改變。
昭和三年(1928)竹東大圳完工通水,頭重埔一帶荒埔之地頓成良田,林家擁有大批土地,成為地方首富,家勢更為顯赫。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五日 竹東支線鐵路正式竣工通車,交通便捷,竹中車站附近之林家土地亦增值不少。明治四十年(1907)《台灣日日新報》記載:「北埔事件嫌疑人--林其德,住新竹廳頭重埔庄二百零三番地,現年五十八歲。十五日(明治四十年十一月)暴徒(指抗日義士)攻打北埔後,隨即沿著竹東往新竹之道路前進,欲攻擊新竹廳,途經頭重埔林宅時,脅迫林家提供餐飲。旋被日警察知,當夜會同軍隊包圍林宅,林其德全家被帶往新竹審問,無共犯之嫌,全家被釋放。林其德本人二十一日再度被日警逮捕,送往新竹與北埔等地接受調查。林其德於乙未戰爭時,應唐景崧之邀曾組織抗日義軍,常向鄉人自誇「打仗比食飯更有趣」,後接受日軍招撫,努力從事農耕,成為頭重埔巨富。最近曾獨自興築水圳,向「勸業銀行」(現今土地銀行前身)貸款一萬三千圓,經剩餘七千圓轉存於台灣銀行新竹支店。新竹廳相關官員一再交代此款不得挪為他用,但林其德未經允許之下,陸續領取四千圓,引起官方追究……。」後經日本技師證明,此筆結餘係花費在開鑿水圳上,才無罪赦免。[1]
此外,《新竹縣志》上,也有關於林其德的記載:「林娘德字其德通稱阿德仔,原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先代林欽堂乾隆年間渡臺,登陸鹿港,遷居竹塹六張犁,與林先坤並行開墾。乾隆三十九年遷住頭重埔,開拓頭重埔及上、下員山一帶埔地。招集粵籍佃戶,結成村莊,子孫繼承農業,世居其地。幾傳至其德,家已巨富,為一方之豪族,性堅毅敢為,附近居民畏之,莫敢犯。光緒十年,法艦侵擾臺灣沿岸;十一月砲擊新竹縣下紅毛港、舊港要津,但皆不發。徐知縣錫祉,聞其德勇敢,能威壓一方;諭以急募民勇三千人禦敵。及其德統率所募五百民勇至新竹城外時,法艦適已他去;民勇未肯撤退;徐知縣乃為記功,而厚遣之。其德因是得交城紳林汝海,認為同宗。其後聲勢更大,各方無賴多往依之;常有脫軌行為,曾因抗命毆辱官差,以致房屋被焚,後得林汝梅居間斡旋,始得大事化小。迨至晚年,銳氣全消,一村稱善。臺灣改隸當時,曾參加抗日;後與鍾石妹、溫阿七等同時受日軍招撫。身後有子二:長阿石、次金聲、皆有為。」[2]
從上述歷史文獻記載可瞭解到林其德的豐功偉業,雖曾組織抗日義軍,可惜史籍記載甚少,據鄉間耆老告知,林其德人高馬大、孔武有力,精通多種武藝,尤其擅長使用掃刀(大關刀),威風凜凜,他自組抗日義軍,防衛鄉里,對當時頭重埔地區的安定與發展,貢獻很大。義軍成員由宗親、鄉人和傭工所組成,其中大部份練過武術,手下有三名勇將(曾永貴、林阿保、×××),個個驍勇善戰。
林屋宅第「西河堂」原建於清領光緒年間,四周種植莿三、四層,防護嚴密。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林其德重建成一堂四橫之三合院巨宅。入門,過天井,上有金漆書寫的「西河堂」三字,屋門左右聯:「西山爽氣多門內時聞雙桂馥,河木源流遠庭前佇看九龍飛」。正廳前台階,為頭前溪的油麻石,天井則為卵石鋪成,左右廂房為問禮堂與雙桂軒,全為本省建築匠師的作品,相當樸實無華是當時頭重埔最耀眼的建築房屋。由於年久失修,現今牆面有些斑剝損壞,然殘壁猶古色古香。林屋古宅是當地歷史性宅第,對當地的拓墾與歷史傳承有重大意義,惜產業已經分割,目前且遭拆除改建大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