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灣線是台灣目前僅存之三條鐵路支線之一﹙其它兩條支線分別為平溪線與集集線﹚,也是唯一由台灣人自己興築的產業鐵道。昭和十九年﹙1944﹚,鐵路竹東支線開工,後以日本投降而停工。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政府為發展竹東工業區,特別指示鐵路局重新興築新竹至竹東支線,以便利竹東地區之水泥、玻璃、木材、礦產、茶等資源順利運輸。

 

竹東支線於 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五日 正式竣工通車,全長 十六點六三公里 ,為內灣線之前身。接著民國三十九年為配合橫山地區煤礦、石灰石及其他山產運送,將竹東支線延長至合興﹙合興站為目前台鐵碩果僅存的折返式車站﹚,民國四十年九月再延伸至內灣。共歷時近七年,全長 二十七點九公里 的內灣線於焉全線完工通車。不但改變了沿線的產業經濟結構,將早期的農業型經濟—改為工業型經濟,便捷了交通、也繁榮了地方。

 

內灣鐵路支線從新竹開始,經竹東鎮的竹中、上員(民國五十九年增設)、榮華﹙民國九十年增設﹚到竹東,再跨越橫山鄉的橫山、九讚頭、合興、南河(民國五十年增設、民國九十二年改名為富貴站)到內灣,沿途經過四個山洞、二座鐵橋,爬山、穿嶺、過溪,工程十分艱鉅。

 

竹中車站造型相當有特色,水泥磚造的主體結構,搭配日式黑瓦斜屋頂,木料全面採用上等檜木,使得佇立原野上的小站,深具傳統的老式驛站風格。站旁尚有數幢木造宿舍與施工所,周邊種植多棵榕樹,還有寬闊的馬路、長型的月台、廣漠的農田,在這裡可以感受到純樸小站的鄉村氣息,是竹中地區最具古意的觀光標的物。

 

竹中車站開始營運之後,每日進出人潮不斷,還有龐大的軍用品(軍糧、械彈、器材、被服)、機煤、煤焦炭、木材等運輸,竹中街道各類型的商店無不熱鬧滾滾。直至七十年代因礦產枯竭,加上公路運輸發展迅速,竹中車站才逐漸褪色!從人潮不斷的盛況到門可羅雀的景象,再至八十二年改為招呼站。每天停靠列車有十三班次,乘客幾乎清一色是通勤的學生、上班族或觀光客。民國九十六年因內灣計畫工程影響,竹中車站遭拆除;新竹至竹東路段停駛,目前暫時由新竹客運接駁。內灣線預計2011年才恢復全線通車,因此鐵路與沿線商圈生意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

 

民國九十六年交通部高鐵局動工興建內灣線捷運化系統,竹中車站改建完畢之後將會成為內灣線高架鐵路路段的東端點。另外為了配合新竹—六家間雙軌的電聯車營運,竹中以西的內灣線將改為電力化路線,同時新增北新、千甲、新莊三個通勤車站。而以東的路段則仍維持原本的非電力化,以柴油客車作為營運車種。未來竹中站擔負轉運站重任,竹中可望找回昔日的繁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