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山寺打烊了!

 

《筆者按》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金山面社區報第十期<新竹市金山寺專輯>出版 後,震撼金山面派系。台灣的民間宗教向來欠缺周延的法條可管,少數經營得當的寺廟雖然能感動庶民信眾,卻也改變不了絕大多數藏污納垢的寺廟管理組織。許多藉著宗教之名斂財的宗教組織,多半是騙足了百姓的錢財與善心之後,依舊逍遙法外。金山寺是金山面的信仰中心,在消極上我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寺廟變成斂財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在積極上,我們還希望自己的寺廟能夠發其多元的人文意義。本期多位執筆者分別從金山寺的歷史沿革、金山面的社區營造價值、金山面的人文意義去闡述,主要的努力並不在做出總結性的定論,更大的目的還在於拋出問題意識,讓有心於關心金山寺發展的朋友們參與討論,期許經由更多的社區參與,讓金山寺回歸金山面的信仰與人文中心。陳板這篇<金山寺與社區營造>,十一年後讀來依然鏗鏘有力。

 

 

金山寺與社區營造

陳板

 

金山寺為三級古蹟,幾乎所有提及金山面的文化導覽資訊,都只報導這座寺廟,對於外人而言,金山寺可以說是金山面最為人知的人文資產。依照社區營造的原則,金山寺應該是金山面社區營造的最佳財產,然而,「金山面社區營造工作室」接受新竹市立文化中心的委託,開始這個科學新貴的社區營造之後,表面上看來,整個工作方向幾乎和發現金山寺背道而馳。事實上,我們的工作夥伴前金山里里長吳慶杰先生,早已經有讓金山寺再生的願望,他希望金山寺能夠再度成為金山面的信仰中心,而不只是一座「商業化經營形態」的「新竹市東區人氣最旺的信仰中心」1

 

我們遲遲不敢介入金山寺的改造工作,絕非怕事,而是因為我們感覺有一個更為迫切的工作橫在眼前,那就是科學園區與金山面社區居民之間長達十數年的矛盾現象。我們以為,最主要的原因乃在於科學園區視金山面社區如糞土,金山面的一草一木在科學園區的眼中都是落後的、次等的,放眼科學園區的景觀,就可以發現,園區以人工草坪、人造假山以及外來的樹種裝扮的矽谷式地景(?)當成理想國,至於原有的地景則遭到完全消滅的命運。

 

在這樣的認知下,我們努力想讓金山面社區(尤其是至今仍舊保存原味的「風空」)的一草一木重新展現它們的生命價值。首先感受到社區內竟然有許多有趣的文史與自然資源的,是我們的報導人,原本他們也很不以為然,「這些不都只是一堆沒有用的東西嗎」,漸漸地,大夥逐漸能從自己的記憶庫中挖掘出愈來愈豐富的人文瑰寶,甚至也能享受彼此相互挖掘的回憶經驗。接著是社區裡的中、小學師生,一場又一場的人文或自然之旅,金山面慢慢變成社區鄉土教學的大教室。再來,終於也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園區從業者加入金山面人文之旅的行列。甚至,連管理局也積極地保護起園區內的原生樹種,例如原本規劃要砍除的苧子窩老龍眼樹,經過社區居民的抗爭與協調之後,園區管理局終於從善如流保存下來,甚至還設置保護標誌,加強保育。

 

經過兩年多的耕耘,我們認為金山面的一草一木已經漸漸能讓園區裡外的居民共同認可,同時,我們也覺得推動地方信仰中心——金山寺再生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 重新確認地方人文資產

繞了一個圈,終於回到金山寺,其實十分令人期待。記得我們最初接受委託承辦金山面的社區營造工作,正是在金山寺,當時我們就已經聽到許許多多的傳言,表示金山寺存在著若干的派系摩擦,不同派系的人彼此的對立十分激烈。同時也有人指責目前的金山寺太過於商業化,對於古蹟的價值一點也沒有注重,云云。如果莊嚴肅穆的國家指定古蹟寺廟,都存在販夫走卒般的人事糾葛,實在很讓人懷疑宗教的意義。如今,也該是社區居民勇敢地面對真相的時刻了罷!希望金山寺能夠擺脫無謂的人士糾葛傳聞,成為凝聚大金山面社區意識的大本營。

 

金山寺的歷史十分悠久,乾隆五十年(1785)創建,初名「香蓮庵」,同治年間(1860左右)廟宇改建易名「靈泉寺」2,光緒十三年(1887)金廣福給閩籍股夥(林汝梅、鄭如蘭等)補償,姜家撥銀二千圓與閩籍股夥,乃將此經費用於擴建靈泉寺,並改名為「長清禪寺」,光緒十五年(1889)定名「金山寺」,已未戰爭(1996)遭戰火燒毀,次年由閩人楊標集資重建。如今地方人稱之為「菜堂」,有以齋素牲禮祭祀或吃素的廟宇之意。金山寺歷經諸種變化香火也忽冷忽熱,直到民國七十四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才從荒煙蔓草中重新受到地方的重視(希望不是因為它有利可圖),如今已成為新竹市東區人氣最旺的廟宇。

 

從金山寺的簡要沿革看來,可以說是充滿了複雜的人文關係,祂牽涉到福佬與客家兩個族群的互動關係,也涉及新竹城與城外的金廣福之間的地域政治關係,同時,祂多變的名稱也隱含了寺廟與地方的宗教信仰觀念的變遷。在科學園區的旁邊,宗教的價值是什麼,豈能以一個武斷的「迷信」帶過?對於講究科學精神的高科技從業者,金山寺到底能提供什麼樣的現代啟示?

 

* 古蹟保存的意義

金山寺是國家指定的三級古蹟,古蹟保存的意義乃在於透過有價值的空間維護,讓後代人能夠體會古人的空間生活經驗,因此,政府乃徵詢許多專業的學者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檢視這座建築物的價值,既考慮建築的角度,也考慮歷史的意義,同時還注意到祂的地域獨特性。金山寺的古蹟價值正在於讓世人體驗他的獨特的價值。

 

金山寺的建築物,保留了近一百年前的金山面建築風貌,尤其是正殿部份的木作和磚石工法,最能展現了當時的高度技術能力,同時也表現了當時的信徒的空間審美水準。素樸的質感一方面因為佛教的大傳統,一方面則體會得出當時的出資者的空間品味。這樣的建築物,當然是金山面社區最佳的建築教育素材了,可惜,如今的金山寺在指定古蹟之後,竟然一步一步地改變了傳統的面貌,不但添加了諸多粗俗不堪的新建築,更隨意地毀壞傳統的空間元素(如材料的改變、泥塑神像的毀棄等),和十餘年前傾頹的面目相較,如今雖然搞成燈火輝煌,卻已經成為一個極度負面的空間教育場所。

 

金山寺的歷史,在中原大學建築系、吳學明及吳慶杰先生等人前後相繼的努力下,漸漸呈現出比較清晰的輪廓。

 

歷史觀點原本就有極大的差異性,不同看法的支持者之間很容易引起相互的對立;換一個角度來講,從不同的發言地位觀看,就會有不同的歷史詮釋,不管從哪一種角度看歷史,都能夠讀到足以作為殷鑑的歷史典範。可惜,目前的金山寺歷史談論並不屬於多角度的歷史詮釋,反而接近混淆不清的地方權力交換歷史。因此,重新探究金山寺的歷史,也有釐清金山面社區史的積極作用。比如其中的宗教變遷、神明崇拜的物質屬性、關於九十九間的傳說、抗日戰爭時期的寺廟實況與三級古蹟的指定過程等等,都是很好的鄉土史研究課題。尤其對於與金山寺僅有一牆之隔的實驗中、小學而言,金山寺的歷史更是具有的獨立研究能力的實中小學生們最適切的探討課題。

 

從地方性的角度來說,金山寺的觀音信仰和新竹地區的客家信仰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從桃園大溪的蓮座山觀音亭到竹北六家的蓮華寺觀音廟,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客家移民的遷徙痕跡。同時,觀音也是泉州籍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福佬人的重要民間信仰神祇(如台北龍山寺與新竹城外的竹蓮寺:觀音亭),因此,位於客家與泉州福佬交界的金山面,能讓兩個族群融洽相處,或許是因為金山寺觀音娘(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觀音媽)的福蔭呢!事實上,這就是很值得深究的課題。

 

* 古蹟與社區文化

金山寺做為金山面的信仰中心,到底是以怎樣的祭祀形式形成的呢?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僅僅知道,在祂成為三級古蹟之後,以初一、十五的例行祭典逐漸熱鬧了一度冷清的廟場。至於往昔的「信仰中心」的情況如何,至今仍然是個謎。

宗教作為導人向善的機制,是社區文化得以朝著正面方向邁進的積極助力,至於金山寺的「宗教積極性」如何,也當是金山面社區營造所要重視的。然而,很不幸的,在金山面積極從事社區營造的人,竟然成為目前金山寺集團不分青紅皂白圍剿的對象,其泛政治化的態度實在是社區營造最負面的教材。

 

金山寺古蹟指定的初衷,應該不僅在於恢復其香火,恐怕更大的用意還在於讓其空間文化的價值成為社區文化的養分。然而,目前的金山寺,不但在後殿加蓋一座超大型的新廟,還在兩廂增建辦公室,甚至在正殿前方搭起違章式樣的鐵棚架,把原來古色古香精緻萬分的寺廟搞成流行於全台灣的觀光廟宇樣式。如果說廟宇的形式反應了信徒的思想,實在很難想像金山面人的思想竟然如此庸俗,否則,就是金山寺的形式並不能反應廣大的金山面人的思想,然而,祂目前的樣式究竟反應了誰的思想呢?

 

* 地方人文資產的再生

經過近兩年多來金山面社區居民共同努力的結果,逐漸重新肯定了愈來愈多的人文資產,尤其是被譽為世外桃源的風空,已在現任市長 蔡仁堅 先生的競選文書中載明,希望成為未來新竹市的「自然史蹟公園」,其中包含有新竹市三冠王美稱的風空開山伯公三百年老樟樹,以率先受到市政府呈報中央指定為務必保護的「珍貴老樹」。如今,金山面的人文之旅已經成為新竹市民的假日選擇之一,而風空則是其中最受歡迎的重要據點。這樣的現象也說明了「自然史蹟公園」絕非夢想!

 

金山寺的價值,比起過去所發現的一草一木,當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更是金山面社區營造要積極開發的人文資產。

金山寺一帶向為新竹城文人雅士景仰歌頌的所在,由於山明水秀的大環境優勢,金山寺不只是金山面人的寺廟,還是更遠處新竹城的「文化旅遊的勝地」,由此也可見,早期的寺廟空間營造的優美,應當也和新竹城的文人卓越的品味息息相關。可惜,山明水秀的優質環境在民國六十九年之後,就開始遭到科學園區盲目的破壞,而一去不復返了。甚至,科學園區一度還想拆了金山寺,幸好地方居民強力的爭取才勉強保留了孤伶伶的一座廟宇。

 

由金山寺環境的變遷所帶來的自然保育的省思,或多或少也是金山面人勇敢揭發科學園區偷偷排放污水的思維基礎吧!

 

金山寺當然是金山面地區最重要的人文資產,無論從硬體設施還是從人文思維,絕對是金山面社區最珍貴的資產,我們很希望金山面人能夠放下政治鬥爭的屠刀,共同立地完成社區營造的浮屠!

 

* 社區營造的理想

科學是什麼,每每站在金山寺廟埕看著正前方的科學園區,我都會忍不住思索這樣的問題,科學難道是無止盡的破壞?科學難道一定要犧牲傳統文化?科學難道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有人文氣息?

社區營造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思考方式,讓我們有機會探問自己的生存環境,讓我們有機會不放棄任何求生的勇氣,讓我們敢於開創自己的生活的方式。

觀音佛祖降臨塵世,難道只是要讓人類永劫不復?我不相信! (本文摘自87年金山面社區報第八期)

 

1 吳慶杰編著,1998.1,《矽谷幽蘭:金山面》,作者自印。

2 李丁讚等,1997.3,《金山面社區史》,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