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人文導覽
社區文史運動(代序)
陳板
1.前言
金山面的社區營造工作,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於探尋社區的文史資源。由於科學園區長期對於金山面的漠視與殘害,造成了地方人文價值無可估算的淪喪,然而,當我們重新探究地方的時,發現地方上的人文資源竟然源源不斷湧出。對比於先前科學園區三期工程工地上的荒蕪場景,被科學園區拋棄了的金山面老舊社區,幾乎可說是擁有極為驚人的人文財富。
2.金山面社區與台灣
很少人知道金山面社區在哪裡,卻有很多人知道科學園區在哪裡。事實上,科學園區就在金山面社區之內,而且是將金山面社區內的精華地帶全數剷除之後,製造出來的「科學」生產基地,雖然在台灣的經濟成長上扮演著關鍵性的地位,然而,對於地方而言,科學園區等於擁有「治外法權」,十八年來的稅收從未來到地方政府的庫房,更不用說要想進入老百姓的口袋了。這樣的狀況難道政府當局不知道嗎,可是,在地方人眼裡,科學園區的嚴重污染(日夜不停的臭氣、污水排放),似乎已經變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永恆風景,而百姓在自己農田裡做點有機堆肥,竟然遭到園區管理單位指為「嚴重污染」。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罷,這也讓人想起平埔族文化消亡的現象,平埔族文化在強勢外來文化的「無可辯駁」地影響下,注定要成為消亡的族群。而,如今的金山面文化也面臨相似的處境,所謂「進步的」「科學的」現代工業生產機構,以前所未見的強勢威力,逐漸消滅了地方的文化。
在不同政黨紛紛高喊新竹科學文化城(或文化科學城)的當下,到底如何才能保有一點點金山面的在地文化呢?它一方面是金山面社區居民必須思考的事,一方面也是為政者的重要功課,也該是科學園區從業者責無旁貸的「公關事務」!
3.文史重建
經過將近四年的累積,金山面社區已經敢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文化是美麗的、自己的文化是有價值的,甚至還以這些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文化資產當成向科學園區爭取權益的籌碼。
這些年來,在吳慶杰先生與各界學者專家以及不同媒體朋友的相助,逐漸建立起一套傲人的文史價值感。在過去經濟掛帥下的功利社會裡被視做最為無用的「文化」,如今竟然能變成社區重建的基礎,可以體會到底層百姓的情感在過去是多麼地受到壓抑。如今,當社會擁有一點點反省能力,注意到文化的積極意義,長久鬱積在百姓胸中的人文期望,當然會成為社區再生的養分了。
4.家鄉價值
家鄉的熟悉感是社區成員情感的歸宿,然而,過度的熟悉卻造成了價值感的失落,「熟悉」變成了「沒有價值」的另一個面向,「習以為常」變成了「落伍」的藉口,我們看到許多美麗的傳統聚落被現代社會盲目地瓦解,最重要的原因乃在於傳統價值感的遺忘。
社區營造的功課,其實就是讓家鄉的價值感得以重建,社區成員如果能夠重新審視家鄉的價值,像一個異鄉人一樣的好奇、像旅行人一樣的敏銳,也就有機會重新發現家鄉的豐裕無比的價值了。
一棵樹,一棵地方開山伯公樹,一棵三百年的老樟樹,過去從沒想過,竟然是新竹市老樹三冠王:最高、最大、樹齡最老。重新審視,比創造一個前衛文化,有更高的價值,至少也有同等的意義。
5.社區再造
我們出版金山面人文導覽手冊,目的不只是提供若干新竹市民週休二日的旅遊景點,更在於重建社區的自信心,希望金山面子弟能以自己社區的人文價值為榮,希望更多、更好、更有價值的金山面人文資產能夠出土,那麼,這塊作為拋磚引玉的「磚」,或許只是社區裡的最渺小的一個元素,然而,累積一塊又一塊的社區之磚,也就有機會疊砌出極有文化深度的金山面未來社區了。
壹、認識金山面:
「金山面」地名,最早出現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卜地」建竹子城之時。由於金山面為竹塹城東南邊的化外之地,屬原住民居住區域,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土牛溝分隔漢番界線,加上該地區土地貧脊、地勢高亢,不利移民墾殖。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特魁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金山面是一個生活區,而不是一個行政區,它是清朝末年以「金山寺」為共同信仰對象所構成的祭祀圈範圍,包括目前新竹市的金山里、仙水里、科園里、關東里全部以及龍山里與新莊里一部份,還有新竹縣寶山鄉大崎村、雙溪村一部份和竹東鎮頭重里一部份;從早期的客家村落,到現在的陸光新村、中興新村的外省移民,再至民國六十九年科學園區設立後以閩南人為主的城鄉新移民,金山面象徵舊台灣近代社會的縮影。
竹塹城東南邊緣的山丘群有水仙崙與金山面山,合稱為金山面山系;竹塹城建城時,取此山為少祖山(靠山之意)向西迤邐成水仙崙、鹿仔坑、坪埔頂、風吹輦崎(今仙宮里東南緣,現為科學工業園區)等紅土台地、十八尖山和枕頭山;向北延伸為風空、柯壢山、柴梳山、黃金洞山(原係小山丘,經整平後改建國宅,稱仁風社區);在這兩條「人」字狀的台地面,係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勢平坦的埔面,自竹塹城遠望,有似「形開金面」,故名「金山面」。
由於本地區係紅土台地,地勢高亢貧瘠,缺乏水利設施,而農民的田地大部份是看天田,因此大量開鑿池塘蓄水灌溉,種植水稻,形成特殊的埤塘文化。原先種植甘蔗、蕃薯、茶、玉米等耐旱作物,直至水塘開鑿之後,才改種水稻。日據時期,因本地紅黃土與下員山的黏土,發展出風光一時的「金山面窯業」。其中有被古物收藏家認為不可多得的「金煉成」與「林振興」陶器製品。民國五十二年光復路南側天然氣開採成功,光復路兩側興起大大小小的聖誕燈炮工廠,使居民的生活大為改善。
金山面特殊的地景,隨著時光的流轉,呈現各種不同的人文風貌。早期係原住民的狩獵場,土牛溝設立之後變成平埔族人的耕作地,接著客家人進入拓墾。後來林爽文事件及日人據台之初的義軍抗日,成為古戰場。國民政府大陸撤退後成為陸軍新兵訓練中心及眷村的所在地。
民國六十九年科學園區設立之後,經濟屢創新高,一至三期徵收之金山面土地大半成為工業區,卻也造成原有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景觀資源的空前破壞。科學園區成立十八年來以租借區的心態,對在地文化資源的蹂躪,未曾稍歇。具有二百六十五年歷史的金山面,和年產值四千億的科學園區,如何並行而不悖,是值得金山面與科學園區共同深思、探討的課題。
貳、自然與人文景觀:
第一站 黃屋與黃檀老樹
位於光復路一段335巷,黃屋是一座有七十幾年一堂四橫的三合院。屋身所用的磚瓦全是家族窯場的產品。早期在金山面的窯業除了「金煉成」、「林振興」、「彭木成」之外,就是黃家先祖所經營的「新福興」窯業了。
屋前有一棵珍貴黃檀老樹,樹齡約68歲。係日本時代昭和六年(1931)輕便車經過關東橋時, 黃振雲 先生看到車上許多黃檀樹苗,於是要了兩棵,作為兒子的出生紀念樹,只存活一棵,就是現在所見枝葉蓊茸的黃檀老樹。
第二站 榔伯公與老樹
榔伯公廟座落於新竹市第二公墓,現金山面大道(介壽路)邊新建關東橋派出所之後方,因以前此地小山丘長滿榔樹,榔伯公因此而得名。第二公墓原係清朝墾戶郭、陳、蘇之墾地,由於墾地與林特魁重疊,隨後引來一場多年墾權紛爭之纏訟,至清道光九年(1829),淡水同知李嗣鄴捐廉買為義塚地。日明治三十七年(1904),新竹街役場乃將其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台灣光復以後,新竹市政府將此「共同墓地」更名為新竹市第二公墓。
依傍在廟後有兩棵老樹,一棵樟樹、一棵相思樹,都是兩人環抱之大樹,樹齡皆有兩百年以上,原精雕細琢的伯公廟為石板打造,廟旁以茅草圍繞,一直到光復後才加建,直接蓋在老廟身上,廟門有歌頌金山面地區的對聯:
福澤長霑金山拱,
德星高耀仙水朝。
充滿生氣的老樹,加上配置得宜的伯公廟身,是一座頗具自然美感的藝術佳構。
第三站 金山寺
位於實驗中學後方,為國家三級古蹟,大約建於清乾隆四、五十年間很可能是林特魁請墾金山面設隘防番所建,供奉觀音佛祖,舊名為香蓮菴、靈泉寺、長青禪寺。
現存金山寺歷史最悠久之雕刻文字記載於正殿左擔柱前、拜廊邊之八角形出食台(一般人稱為石佛柱),係清咸豐十年(1854)所立,為一重要石雕歷史文物。柱面上之彈孔,亦可嗅出日軍據台之役,金山面一帶敵我攻防戰戰況之慘烈。金山寺為附近百姓提供糧食之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足證金山寺在抗日一役之歷史地位。
長青禪寺(今金山寺)遭日軍焚毀後,日明治二十九年(1896),由閩人楊標邀集信眾合資重建,即今日金山寺所見之規模。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於民國七十五年間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規劃金山寺的修護研究工作,依日明治二十九年(1896)原樣重修,民國七十九年動工,隔年十二月完成金山寺原來的面貌。恢復舊觀後,金山寺香火鼎盛,廟方再度出擊,加蓋廟前鐵棚與週邊廂房,一時新舊雜陳,而靈泉甘井侷促於廟後一角,已不復往日風采,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大雄寶殿落成,商業化經營形態愈來愈明顯。金山寺於歷盡滄桑後,現在儼然成為新竹市東區人氣最旺的信仰中心。
金山寺有一全台極具知名度的泥塑觀音佛像、一對石獅與泥塑十八羅漢。寺廟建築以磚、土、卵石為基礎興建而成,此即俗稱之「斗子牆」。另建材大量採用紅色磚瓦,亦很有特色。簡單樸實的磚牆、磚柱、不同於一般寺廟的雕樑畫柱,屋頂則全以紅瓦覆蓋,僅於屋脊以琉璃瓦片稍加點綴裝飾,整體而言,敦厚篤實,予人以自然親和的感覺。
金山寺除了奉祀觀音佛祖之外,並祀有註生娘娘、九玄七祖,此外還奉祀一尊媽祖。後來興建的大雄寶殿則奉祀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及阿彌陀佛。
第四站 冷水坑溪
冷水坑溪發源於仙水里東南部的隘路坪(今金山寺附近),北流經冷水坑、新庄子、柴梳山後,在 九甲 埔堤防側注入隆恩圳。現成為新莊里與龍山里、埔頂里的界溪。
冷水坑溪早在清代,即有記載:「西北為冷水坑,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因此一度稱為「靈泉」。現今之金山寺於咸豐十年稱為香蓮庵時即為磚瓦之建築,規模大致已成。復於同治年間,經紳商士庶發起,瓦蓋得以翻新,以阬口有清泉,而易名為靈泉寺。加上寺右為竹塹北門鄭家冷泉別墅之避暑勝地,其曲徑短牆,環植花卉,臨水建築,頗富天然幽雅之趣,故光緒二十年新竹知縣范克承將之納入新竹縣八景之一稱為「靈泉試茗」。
冷水坑溪上游兩側,清朝晚期,原為土牛溝界外番山,係竹塹城閩籍郭、陳、蘇三姓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之墾地,由於墾地與他人重疊,紛爭時起,纏訟不絕,乃於清道光九年(1829)由淡水同知李嗣鄴捐廉買為義塚地,禁止人民私墾耕種。故日據後,新竹街役場將冷水沆溪東側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即現今之新竹市第二公墓,新竹科學園區成立之後,其餘地區由園區創設「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供園區從業員工的子弟就讀,並為國外返台之專業人才之子女實施雙語教學。至於冷水坑溪西側地區,則大部份為園區徵收為工業用地。
科學園區於民國六十九年成立後,冷水坑溪上游闢建為人工湖,這個昔日被稱為縣東名勝、新竹八景之一的美麗冷水坑溪至此成為科學園區的排水溝,獨留「金山寺」傳承古風、為人憑弔。何時才能重現「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靈泉試茗」的美景,令人不勝心嚮往之!
第五站 五步哭山與苧仔窩龍眼樹
五步哭山位於金山里東南角和寶山鄉交界處,是新竹市境內最高山,標高一八七公尺,比十八尖山高出五五公尺。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人登陸攻擊竹塹城時,此區域是主要抗日戰場,當時雙方鏖戰一、二個月之久,死傷慘重,真可以說是一步一血淚,「五步哭山」之名可能因此而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還曾在山上挖了四個可以安置巨砲、直徑高達九尺之防空洞,昔日的古戰場,隨著科學園區的擴廠,整個山麓被削去一半。歷史遺跡在怪手摧殘之下,幾乎蕩然無存,令人浩嘆!
苧仔窩有四棵百齡以上的龍眼樹,根據原地主吳聲泉鄰長表示,在他們家族尚未來此墾荒前,這幾棵龍眼樹就生長在山麓上。一棵樹最好年頭可結果二千斤,吳家當時窮困,曾依靠販賣龍眼所得貼補家用,因此,這幾棵龍眼樹可說是他們一家人的救命恩人。此四棵龍眼樹已被省政府與科管局列為珍貴老樹加強保護。
第六站 風空
風空聚落隸屬金山里六鄰,東南西三面環山,住戶有34戶,是目前金山面地區唯一尚維持傳統型態的客家村落,也是僅有的水稻種植地區。世居該地的居民以鄭姓為主,其他姓氏皆係姻親關係。鄭姓為「四縣」客家人,祖先來自廣東嘉應州平遠縣熱水(族譜寫月水)鄉。來台後,即在此落腳,迄今已傳至九代,將近有200年之久。現在還保留一幢祖屋,原先係茅草屋(鄭家人表示鄭屋所在地為蜂窩穴),至今雖然已經過改建,然而位居屋址正中心的公廳仍保留當年的泥磚牆。
由於風空谷地受到金山面山系與風空山系的東西夾峙,山谷間高度落差很大,北面開口朝柯子湖溪,每於秋冬二季,季風盛行之時,強勁的北風由東北向西南從柯壢坑口沿著山谷吹入,北風凜冽,風嘯呼號之聲時起,宛如風洞,故名「風空」。風空伯公廟後有棵一百一十年的老樟樹,樹高 二十六公尺 ,胸徑 八十三公分 ,目前已列為新竹市珍貴老樹。此一老樟樹,長年在凜冽北風的吹拂下,樹幹清楚地朝向南方生長,掩護著樹下的伯公廟,是本地的特殊景觀。
風空伯公廟為石材打造,有二百多年歷史,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之一。
因科學園區之故被列為保護區的風空丘陵地,有一大片原始風貌的蒼翠山林,禾穗成畦的田園,空氣清新、鳥種繁多,擁有相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其中老樹尤為珍貴─開山伯公三百餘年老樟樹、山頂伯公二百餘年老樟樹、三棵百年以上相思樹、風空伯公百年老樟樹、百年龍眼樹,以及黃屋邊的百年目浪樹、徐屋旁一棵百年榕樹、二棵百年龍眼樹、鄭屋邊二棵百年龍眼樹、一棵百年蓮霧樹。先前新竹市被列為珍貴老樹保護的僅有九棵,但社區營造工作推動之後風空地區即發現有十四棵之多。風空被稱為百年老樹之家,當之無愧!
第七站 山頂伯公與老樟樹、老相思樹
位於風空山頂有三棵百年老相思樹與一棵二百年老樟樹,樹型極美。四棵老樹齊聚山頂,共同承受風空強勁的風,老樟樹下有一石頭伯公,稱之為山頂伯公,由鄭吳傅家族所供奉。
第八站 開山伯公三百年老樟樹
位於金山里六鄰風空地區的小山丘上。據說清朝時期此地樟樹成林,附近曾有焗腦寮。經過時代變遷、天災、人禍交相的侵襲,目前碩果僅存此棵三人環抱,高聳入雲的老樟樹。樹齡約三百年,樹高 二十五公尺 ,胸徑一‧ 四公尺 ,是新竹市最高齡的老樹。
由於高鐵計畫要砍除老樹伯公,地方人士深感老樟樹與地方發展的密切關係,極力維護。為此,金山面社區營造工作室,最近幾年來陸陸續續舉辦多次老樹之旅與座談會,期望更多人知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正如同伯公廟的對聯:
正直降百福,
神靈集千祥。
祈願伯公庇佑風空、護持地方。希望高鐵計畫放過開山伯公與老樟樹,以免破壞地方傳統信仰與自然生態環境。
第九站 集福宮
位於三期安遷戶社區內,是六位伯公的聯合辦公室。包括金山里的「上庄伯公」、「三角伯公」、「楓樹伯公」、「龍尾伯公」、「水頭伯公」及仙水里的「皮鞋廠伯公」。因科園三期的徵收,科管局乃將分散各庄頭之土地公廟集中一處。編列經費斥資千萬元,鳩工建造一美侖美奐之廟宇。
第十站 義勇忠祠
位於科園三期安遷戶綠地上,當地居民稱之為「河南公」。
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戰敗,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將台灣割讓予日本,當時李鴻章曾言:「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之無妨。」在割地賠款之際,竟口沒遮攔,致引起台灣部份官兵和台灣人的反感,遂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冀自救保台灣,並共同抵抗日軍強行進占。於是發生「乙未抗日戰爭」。
台灣民主國敗亡後,唐景崧的親兵,大部份逃到淡水,經日軍繳械後雇外國輪船遺返大陸。少部份南下的散兵游勇,即客家人所稱的─河南兵。身懷財帛鉅金,在逃亡途中仍有燒殺掠奪之行為,遂被沿途義勇軍、民眾組團或個人截殺。
竄逃至新竹之河南兵,部份潛移湳雅莊(現今湳雅里中部)躲藏,而形成聚落;相傳這些散兵多為河南籍,故湳雅莊人稱其聚落為河南村,後誤植為荷蘭村。少部份逃至新竹金山面的河南兵卻遭人殺害,就地掩埋於田野之中。後因妨礙農人耕作,於日大正十年(1921),經本地鄉紳吳廷、吳忠、吳石泉、徐木生、徐華、龔海等六人起骨集中於一處,在金山面下庄四方埤邊,用三只百二石之大水缸裝置骨骸,修一墳墓祭祀,是年冬節日正式完工。後因金山面大地主鄭邦泗擴大埤塘蓄水量,乃於日昭和十三年(1931)間將河南公墓移至上庄伯公邊。
直到民國七十九年科學園區徵收三期土地,金山里與仙水里上、下庄之土地全被徵收,居民四散遷徒,聚落乃廢。「河南公」墓也於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日正式遷移至三期安遷戶綠地上 十坪 左右新建之廟宇,並改稱為「義勇忠祠」。
第十一站 柯子湖溪
柯子湖溪位於新竹市金山里東南邊緣,是頭前溪下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金山里最大的河流。
柯子湖溪,舊稱「管甫坑」,現在地方人稱為「柯壢坑」。
柯子湖溪蜿蜒流過新竹市金山里、關東里、新莊里、千甲里,溪流兩岸有高大的樟樹、龍眼樹、目浪樹、綠竹、香蕉等茂林與修竹,還有各種鳥類(注意看可以看到美麗的五色鳥)棲息於其上,稻田、果園蒼翠,呈現清靜小天地,十分雅緻、寧靜。又是絕佳親水溪流,也是新竹市最富詩意的一條小溪。
第十二站 竹中國小兩座古石碑
竹中國小兩座稀世骨董古碑,為清代淡水同知張啟所立。是金山面地區唯一保存相當完整,彌足珍貴的石碑。石碑提供相當珍貴之史實,開拓頭重埔的林欽堂是林先坤的族親,金山面開山鼻祖林特魁是林先坤的第五子。也證明了竹北六家林家之拓墾頭重埔與金山面之間有關聯。
第十三站 金山里集會所
二樓為新竹市第一座社區電影院,不定時播放(接受團體預約)金山面社區與中外社區營造錄影帶,同時還有金山面文史資料之展示。一樓辦公室有社政單位安社的社區上網設備,另有新竹市立文化中心補助的社區圖書館,藏書以台灣相關資料與社區文獻為主。
作者簡介:
吳慶杰
新竹人,1947年生。前任金山里里長,現任金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金山面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於鄉里建設、權益爭取、社區營造及環境維護等方面,著有績效。近年從事金山面文史工作,針對科學園區成立十八年來造成新竹地區的負面影響提出嚴厲抨擊,成為科管局頭痛人物。編著有《矽谷幽蘭─金山面》、《風起雲湧─金山面》等書。
陳板
新竹人,1960年生。第三工作室負責人,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董事。台視《客家風土志》、《客家庄》總策劃。金山面、六家庄社區營造工作者。目前在桃、竹、苗地區從事族群觀察和風土建築之研究,並以文字、影視和社區運動從各種角度傳遞文化與促使環境之再生。
導覽解說製作單位: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吳慶杰
新竹市光復路一段163巷7號
電 話:(03)577-2652
行動電話:0935095107
傳 真:(03)577-7735
參考資料:
前金山里里長吳慶杰編著之《矽谷幽蘭─金山面》與金山面社區營造工作室編著之《金山面社區營造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