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爽文事件在新竹發生的故事

1、關東橋的歷史故事

關東橋是橋名,也是地名。

 

《新竹縣采訪冊》記載:

柯子壢山,一名鳥嶼,在縣東南十二里。其山自南方吳寶廓分支而來,高五、六丈。居民植竹成林,眾鳥群巢其上,白鷺尤多。每當春夏之間,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憩此,殊饒幽致。又北行為柴梳山。山中有阬,名管甫阬,《廳志》作管甫坑山。乾隆五十一年,林逆爽文陷竹塹,北路右營提標兵丁十二人逃匿此阬,有丐者導賊盡殺之。時兵有犬隨行,遇變奔投同標兵,急喘而嗥,若有不能已者。同標兵知其有變,隨犬詣死所;見屍首散亂,莫可辨識,犬一一啣首就屍。瘞畢,犬跳躍哀號,以頭觸地而死。同標兵嘉其義,棺斂之;併十二人立祠於營房之右祀之,題其主曰:「十三兄弟位」。俗謂營兵曰管甫,故名管甫阬;兵謂兵曰「兄弟人」,故曰十三兄弟云。[1]

 

橫跨柯子湖溪連接新竹縣、市的橋樑稱為「關東橋」(日據時期1908年興建之木橋),也有著許多歷史和傳說。[2]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陷竹塹,北路右營提標兵丁十二人逃匿此阬,有丐者導賊盡殺之。

2、牛路頭的歷史故事

下員山地區從前為榛狉之區,後來成為六張犁地方放牛之地。牛路頭係趕牛隻入草原之交通要衝,故名,亦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築之土牛溝舊址。牛路頭位於頭前溪南岸,是竹東鎮員山里最西北邊,為新竹縣、市的交界地,從堤防道路爬上一個短崎就可以看到一個伯公廟,這就是牛頭路頭伯公,是員山里的開庄大伯公。

 

《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有一乾隆五十四年四月所立之墾約佃批記載:「立給佃批竹塹社通事阿文土目斗限比抵等承祖遺下埔地壹所坐落土名員山仔牛路頭崁頂……因離社遙遠社番不能耕作招得漢人林元釋自備工本牛隻種子春糧前來墾闢成園……有憑立給佃批付執永炤。

再批明于乾隆四十四年向通事丁老吻土目什班給墾至伍拾貳年遭匪蹂躪被火焚沒再向通事阿文土目斗限比抵等再給。」[3]

 

由上述資料記載可證明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反清事件,金山面、柯仔湖、頭重埔、員山仔等地區為義民軍與林爽文部隊開戰的古戰場。

 

 



[1]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131,頁2021

 

[2]根據日據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台灣日日新聞記載:「危哉此橋!新竹樹杞林間輕便鐵道。所經過之關東橋。最為危險。橋高僅數丈。而輕車過此。恆致傾覆。行旅損傷者。至今已不下三十餘人。日前有北門街陶器商戴炎運貨赴樹杞林。乘車過此。不幸自橋上跌下。傷及脅骨。入院就醫。未數日而卒。查此橋適在管甫坑口。此坑乃同治年間。(按:同治年間係乾隆五十一年筆誤)蕃匪作亂北路右營提標兵十二名。及一義犬。戰死於此。縣誌所稱十三兄弟是也。清政府時曾立祠於提標公廳之畔。春秋致祭。以慰忠魂。改隸後。祠充官舍。祭典亦缺。…關東橋附近之居民。有知其事者。竟謂行旅死傷。是此坑鬼作崇未知然否。」,提標公廳(營房)與十三兄弟祠廟正確位置應該在關東橋附近,只可惜如今已經找不到提標公廳與祠廟舊址。

 

[3]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5),頁91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