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鄉八股茶亭
一、 前言:客家茶亭歷史脈絡
亭是小型的建築物,最早出現在東周時期,通常建在各國的邊境上,約十里路設置一亭,是士兵放哨的場所,也是邊防線上的交通站。秦漢時期,官方又在十里長亭中間建一座傳遞郵訊的短亭。按古代郵驛的通例,官道上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專供官員、驛使休息換乘坐騎,同時也提供旅人暫時歇腳之處。唐朝李白《菩薩蠻》詩:『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這首詞描寫了風塵僕僕的離鄉遊子經過長途跋涉後,傍晚於驛站休憩時的個人感懷抒發。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休憩、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了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則更顯細緻精巧。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十里長亭成了一般人餞行送別的所在。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騷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隨著時代的演變,長亭與短亭原有的作用已漸消失,這些建在驛道上的長亭、短亭,便成了旅人遮風避雨、歇腳休息的地方了。
客家先祖由中原長途跋涉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路途中那些長亭短亭帶來的種種慰藉是讓人記憶深刻的。從許多客家族譜中我們體認到,胸中儲滿了道德良心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來,便在宗族大老的率領下,有地的出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在大、小路甚至山徑上,請地理先生堪輿好位置,仿照驛道上的長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給路過行人避風躲雨的茶亭。有心人還會每天燒一缸茶水放在亭子裡提供路人止渴,敦厚善解的人情底蘊傳承百年而不歇。
二、談「大隘」,話「茶亭」
道光十四年(1834),清朝官方有鑑於山區的拓墾,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日益嚴重,於是任命客家人姜秀巒與閩南人林德修、周邦正為首,合組「金廣福墾號」,帶領粵閩兩籍壯丁,進入北埔、寶山與峨眉的山區,一邊設隘防守,一邊屯田開墾終於有成,因此這三個鄉舊稱為「大隘」。
北埔、峨眉、寶山三鄉在「金廣福墾號」的拓墾下,匯聚了南來北往商旅而成為各種農林礦產貨品的交易集散重鎮,在主要交通要道也搭建了茶亭,讓行人與貨品有個歇腳避風雨的地方。而住在茶亭附近的人家,更會好心的為路人提供茶水解渴。茶亭曾展現出大隘地區的人文風貌,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及交通工具的發達,許多早期建置的茶亭在缺乏人管理下,日益頹壞於荒煙蔓草中或被迫拆除。
隨著經濟的起飛、交通的便捷以及生活的便利,茶亭的功能已不復以往。然因近年來休閒旅遊風興起,座落路旁的老茶亭也成了遊客休憩、傳遞著客庄好客重人情的溫馨文化。如何讓茶亭文化再現風華?除了緬懷早期客家地區捐資修砌茶亭的義行,近年來茶亭的樣式也有了許多變化,除了供行人遮陽、躲雨或放鬆賞景的美意外,建築樣貌也多具現代感設計與賦予藝術觀賞價值,已成了大隘三鄉道路地景美學的特色。
三、從三叉崠茶亭碑看寶山鄉茶亭
根據《新竹采訪冊卷五》記載最早寶山鄉的茶亭碑文即是位於三峰村的三叉崠茶亭碑,內文如下:在縣南二十四里。高三尺二寸,寬一尺二寸。共計正書壹佰零八字。「從來築道捐金,全仰有夷之行;造石渡路,用昭無量之德。茲我三叉凸等莊,乃本山林嶇嶺,又兼出入要地。欲修平石路,不歎行人跋涉之難;然而工費浩大,非一人之能為!惟我聯莊人樂助捐資,集腋成裘,所以能襄力盛事,往來無不感德者矣。 光緒十二年五月,陳傳龍、黃榮和等立。」從上述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茶亭不僅具有相當程度的歷史意義,甚至可以説是社區營造與社區集體意識凝聚的最佳典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凝聚力,透過了茶亭的構築,彰顯出現代人逐漸遺忘的人情味。
(一)、逝去的老茶亭
近幾年來因寶山路的拓寬,陸續拆除洽水崎與八股茶亭,其中洽水崎這座是寶山鄉最美麗的茶亭,正好面對高鐵的山洞出口處,應善用這種觀賞視野,賦予茶亭新義,成為傳統農業社會過度到現今工業社會的一個歷史見證。還有,建於寶山村、山湖村交界的沙湖壢茶亭,原本最為具有代表性,不只年代久遠,該處也是往來北埔、竹東與金山面之分叉口,地理位置特殊,茶亭旁還有一棵老榕樹遮蔭,是最具寶山人文空間脈絡、歷史足跡的茶亭所在,卻在無預警下被拆除了,甚為可惜。
(二)、現有、增建與修繕的茶亭
鄉內現有尖山茶亭(修繕)、八股茶亭(增建)、老櫸木茶亭(修繕)、三峰茶亭(增建)、鐵馬茶亭(增建)、石坪茶亭(修繕)與高鐵茶亭(增建),每座茶亭因地理位置殊異而各具風貌,加上建築設計呈現多樣化,每一座茶亭都有無法取代的風貌特色,是寶山鄉最美麗的地景,也是未來吸引路過人潮的熱點。
(三)、茶亭省思
茶亭的功能,除了展現人情敦厚的供茶文化之外,還可發揮在地人文、休閒遊憩、成為地標、地景、農產交易、資訊流通等作用,也是傳遞著共同記憶的好所在。隨著物換星移,目前大部分的茶亭現況,因乏人養護整理多髒亂,周邊環境雜草叢生,以致少有人利用,加上交通運輸的現代化、務農人口銳減,挑擔已絕跡,茶亭早期肩負的功能已漸被淡忘。然而,茶亭是客庄關懷別人、廣行善事的精神寫照,也是路邊奉茶,以善念待人接物的「里仁為美」的生活哲學。這種真誠的人性美,就是客家族群特殊的文化內涵,需要我們加以傳承、並賦予在地特色、型塑優質的地方美學。
四、其他鄉鎮茶亭造型與茶亭詩詞欣賞
茶亭的形態與建築各異,有全村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幾個人捐造的,不管水泥造、磚造、木造或華麗、簡易,但每座老茶亭皆擁有各自故事與特色以及蘊含著人情溫暖。
有一些在茶亭歇腳的路人,會在牆上題壁或漫畫,打油詩、揣鈴仔、小笑話、警世良言、客家諺語、客家師傅話等,充份呈現出 “茶亭奉茶文化”文學的底蘊。以下列舉數則,供大家欣賞。
1、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2、不費辦文錢,過客莫嫌茶味淡;且停雙腳履,勸君休說路途長。
3、“客從何來?者番勞碌征塵,極嶺峻山崇,世路幾經奇險處;我行且止,對此放空眼界,看雲奔霧逐,眾峰都在急忙中。”
4、揣鈴仔个詩
苗栗縣三灣鄉內灣村龍峎頂有一座茶亭,牆面寫了一首揣鈴仔詩:「言對青山青又青,兩人土上出分明;三人騎牛牛無角,草木之中有一人」,這是拆字句,言對青山是請字,兩人土上出是坐字,三人騎牛是奉字,草木之中有一人是茶字。四句話的意思就係:請坐奉茶」。
五、結語:維護珍貴的文化資產
大隘三鄉早期擁有四十幾座茶亭,以寶山鄉保留數量最多,可說是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一個歷史見證。寶山鄉內的農產品都是由農民辛苦的一步一腳印地肩挑到新竹市與周邊地區買賣,其間路程漫長崎嶇,村民有感路途中連歇腳喝茶地方都沒有,而興建許多佔地約
鄉公所於民國102年向客委會爭取經費,於環鄉道路建造結合鐵馬驛站的茶亭廊道,整修尖山、三峰、石坪、老櫸木、高鐵和八股茶亭,發展寶山鄉新的觀光文化,讓遊客到寶山遊覽欣賞沿途風景之外,也能感受客庄濃濃的人情味,像高齡75歲的鄉民蔡桂勇四年來每天煮茶水放在住家旁的三叉凸茶亭與過往的路人分享,正是傳承客庄好客的優良奉茶文化。近年鄉公所極力推廣觀光休閒產業之際,以茶亭廊道方式把這些老茶亭保存下來並賦予新使命,也連結社區情感與動員力量,將可以作為寶山鄉城鄉發展的概念主軸,推動觀光休閒、社區再造與產業文化。
隨著時代變遷與安全考量,茶亭與奉茶文化需要重新放在現在的社會關係與社區脈絡中檢視。展望新的奉茶文化將可以結合寶山現有產業的推動,例如,位於三峰村的橄欖合作社就提供上門的遊客免費的橄欖茶,正是結合社區產業與文化歷史轉化再現的具體做法。透過茶亭社區營造的概念,將可以重新思考茶亭空間的功能,評估茶亭做為社區產業的販售與觀光資訊窗口、公車站牌等多元化空間使用之可能性。茶亭文化的創新需結合周邊的人文、生態環境資源以及社區和學校的參與配合,方能達成目的。後續茶亭的維護管理,也應納入更多的腦力激盪與取得共識,成為連結寶山鄉每一位鄉民情感的媒介,一起關注努力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