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崗潭與隆恩圳入口
竹塹第一波移民閩人王世傑。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興建了竹塹地區的第一個水利工程─ 四百甲 圳(後稱隆恩圳),取水源頭在崩崗潭附近。[1]
頭前溪流域在日據末期因河床下降,每逢豪兩,攔水壩便被沖垮,導致隆恩圳取水口無法自然引灌,不得不在昭和十八年(1943)取水口往上游延伸,先在崩崗潭邊的小山丘開挖引水道,再灌入水泥漿,成了引水的隧道後,才重新把泥土覆蓋上。當時日本水利工程師即在取水口興建兩道水閘門,控制崩崗潭進入隆恩圳的水量。[2]
敉糕
崩崗潭面積有一、 二甲 ,水深二丈多,是各種魚類聚集之處。由於崩崗潭水深面寬,又有漩渦,抓魚非常不易。根據當地耆老表示,日本人經常用火藥裝入 齊粑(客家美食)引爆後,噴起很高的水柱,水花四濺,非常壯觀,潭面浮著各類魚屍,日本人打撈之後才讓臺灣人撿取。[3]
崩崗潭上方即是牛路頭,為六家庄農民趕牛隻到頭重埔放牧之交通要衝,農民們和牛群總會在此歇息一會再前進。日軍攻打竹塹時,我方義軍在牛路頭紮營對抗日軍。
崩崗潭附近滿是大石頭,並長滿了芒草,民國四十年代被徵為陸軍用地,做為迫擊砲與火箭筒的訓練基地。每次砲擊停止後,當地的百姓爭先恐後的撿取彈殼,變賣後貼補家用。[4]
最近幾年,當地景觀丕變。沿著河堤興築的東西向快速道路,就在水閘門前橫跨而過;隆恩圳的導水道與河堤內側農路,改變了崩崗潭地貌。水閘門依舊屹立不移,掌控著自隆恩堰導引過來的水量;崩崗潭卻不見了,只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片片斷斷的回憶。
[1] 2002、10、12鄭武光口述。他的外公一家人於民國45年左右,曾用桂竹編毛蟹荷在隆恩圳(現今新甲一號橋附近)攔取捕捉毛蟹,一夜下來可抓取一、二千之多。用牛車載往新竹市大菜市場販售給飼養鴨母的農戶,一台斤約五角,養鴨戶把毛蟹搗碎後當飼料用,鴨母生蛋才會有紅仁,後因價格差放棄捕捉。
[2] 1999.7.10,彭木炎口述
[3] 1999.7.10,彭柄松口述
[4] 1997、9、24,曾順海口述。崩崗潭上方原係關東橋新兵訓練中心火箭筒與迫擊炮實彈射擊場。民國62年原地主曾順海在繳租之稻田種水稻,第一訓練中心羅貴烈副團長竟然派官兵500餘人踐踏秧苗,又從頭前溪搬運石頭丟置稻田中。曾順海盛怒之下攜聯勤總部服務之女兒至行政院當面向蔣經國哭訴,並呈上現場拍攝官兵損害稻田之照片,蔣經國目睹之後,身體微向後傾大發雷霆。直認為官兵之作法係土匪之行為,帶頭之副團長應該槍斃,隨即交辦下去查明處置,不數日,羅貴烈副團長即被被憲兵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