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邦螺之土地買賣契約書。(徐欽泉提供)
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糖公司接收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土地(少數放領蔗農),成為金山面地區最大的地主。再來就數閩、客藉共同持有土地的鄭、蘇、林、柯、黃、陳、徐姓地主,他們擁有新竹市金山里約63甲 土地及新竹縣柯湖里37甲 土地,總共約100甲 ,蘇家土地幾占半數。日據時期共有36位地主,現已增至160位。這些土地在日據大正十二年(1923)共同向鄭邦螺購買。為何閩、客合夥?還有資金來源?至今仍然成謎,由於大部份土地貧脊,除了少數地主耕種外,餘皆租與他人或遭佔用。
金山面地區最大地主
北埔姜家在清光緒初期將金山面500多甲土地轉讓於金廣福股夥竹塹北門鄭邦泗與鄭邦統。鄭邦泗擁有三、 四百甲 土地,包含現今之三期土地、坪埔頂、南片排、金山寺周邊土地,當地人用「烏鴉飛不過」形容土地之大,有四位老婆(吳聲響的老婆是鄭邦泗二老婆的侍女),鄭邦泗在此亟思有一番作為。他們開大水塘,廣招佃戶,先後種了茶、甘蔗、薑母、月桃、青仔,又嘗試養豬,奈何皆不順利,虧損連連。事業最高峰時,工人多要加夜班鄭邦泗會問工人要吃那種宵夜,吃烤的還是吃飽的來捉弄人家(吃烤的是番薯湯,吃飽的是炒米粉)。事業失敗之後,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半買半徵收了他們大部份的土地,組成「金山面農場」,大規模種植蔗糖,鄭邦泗只留下坪埔頂二分家族墓地。
但據說賣地後意與闌珊,沒多久便返回城裡居住。昭和6年(民20),鄭邦泗由新竹州知事任命為新竹市協議會議員,似乎金山面經營失敗並沒有使他就此沒落。此外,日昭和11年(民25),與鄭邦泗同輩的鄭邦統名列金山寺的四名管理人之一。可見鄭家在金山面仍有一家的影響力。
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糖公司接收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土地(少數放領蔗農),成為金山面地區最大的地主。再來就數閩、客藉共同持有土地的鄭、蘇、林、柯、黃、陳、徐姓地主,他們擁有新竹市金山里約63甲 土地及新竹縣柯湖里37甲 土地,總共約100甲 ,蘇家土地幾占半數。日據時期共有36位地主,現已增至160位。這些土地大約在日治大正年間共同向鄭邦統購買。為何閩、客合夥?還有資金來源?至今仍然成謎,由於大部份土地貧脊,除了少數地主耕種外,餘皆租與他人或遭佔用。直至七十九年科園三期徵收共同持有地近十甲,龐大的土地補償款,才引起大家的注意。隨後層出不窮的土地糾紛,接連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