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呈甘橋將被拆 文史工作者:毀歷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217112.shtml
呈甘橋要改建 「芎林沒古蹟了」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3/7195379.shtml
建造呈甘眾善橋捐題碑記
http://tw.myblog.yahoo.com/jw!nUFZG_eFBSiJNIc2j1bw/article?mid=1158&prev=1219&next=1094&l=f&fid=17
石拱橋之美
http://tw.myblog.yahoo.com/jw!nUFZG_eFBSiJNIc2j1bw/article?mid=1659&prev=1663&next=1592&l=f&fid=26
呈甘橋要改建 「芎林沒古蹟了」
【聯合報╱記者莊旻靜/芎林報導】
「芎林將要沒有古蹟了!」新竹縣芎林鄉公所決定改建呈甘橋,文史工作者反彈,極力爭取保留,改建計畫獲水利署1800萬經費,以不落墩方式改善淹水問題,須在7月底前完成發包;爭取老橋保留和治水出現爭議。
文史工作者劉名揚指芎林鄉原有很多文化建築和古蹟,卻一一改建或拆除,先前廣福宮前的聚德石橋,在1995年遭「摧毀」,他認為,呈甘石橋是新竹縣最後一座石橋「很值得保存!」
芎林鄉公所說,曾有民眾反映,橋底會淹水,並淹進民宅,爭取解決水患,因而提改建計畫,並以「不落墩」方式,橋墩不在行水區,採取拱橋,以改善橋墩影響水流的問題。
劉名揚曾上書文建會,擔心改建將讓芎林失去最後一座文化老橋,新竹縣文化局和芎林鄉公所今年4月會勘,文化局長蔡榮光建議朝「暫定古蹟」方式處理,認為全案應有轉圜餘地;鄉所考量1800萬經費恐收回,依規定,須在7月底前發包,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先前,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系客座教授陳板到場觀察時,指呈甘橋以觀音石建成,使用8、90年後,完全沒有裂痕、破損,不影響行車安全,認為沒有改建必要。
文史工作者指呈甘橋建於1924年,全名應為「呈甘眾善橋」,由當時呈星公、甘照財出大股,結合村民小股捐建而成,具有人文意涵和歷史意義,爭取保留不破壞。
【2012/07/01 聯合報】
百年呈甘橋將被拆 文史工作者:毀歷史
【聯合報╱記者曾詩涵/芎林報導】
芎林鄉百年呈甘橋面臨被拆命運,當地文史工作者多次向縣長、鄉公所反映,希望保留在地文化,並將矛頭指向鄉公所在民國86年修建新橋墩,導致上游枯木在橋底堆積堵塞,才造成河岸兩旁居民飽受淹水之苦。文史工作者黃文淵說,「人做積惡,賴橋墩,天理何在!」
黃文淵表示,居住在芎林鄉超過一甲子,從來都沒聽過呈甘橋會淹水,15年前拓寬興建橋墩後,才開始淹水。他說,原先橋墩寬約3米,新橋墩則0.8米,新舊橋墩相交成直角,造成上游枯木流經此橋時,卡在新舊橋墩交接處,阻塞上游水源,造成河岸兩旁淹水成災。
文史工作者將淹水主因歸咎在不當建造新橋墩,芎林鄉公所機要彭友明對此提出反駁說,早在民國86年整修呈甘橋時,就已將新水泥覆蓋在舊橋墩上,現在看到的橋墩都是當年整修結果,根本就沒有新舊橋墩的問題。
「拆除呈甘橋就是抹滅頭前溪的歷史」,黃文淵憤慨地說,如今芎林鄉許多的文化遺產,都逐漸被拆光,「根本就是挖掉客家歷史的根本」,實在可惜,期望鄉公所能夠改變心意,讓芎林鄉的文化永存。
彭友明表示,鄉公所會計畫拆除呈甘橋是因為附近居民多次反映淹水問題,鄉公所考慮到民眾安全,才會將呈甘橋拆除改建。公所也明白文史工作者希望保留老橋的心情,拆除後古橋將移至鄧雨賢公園還原展示,到時候民眾仍可回味呈甘橋的風情。
【2012/07/1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