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重里地名探源

 

二重埔

 

  樹杞林(今竹東鎮)在未開發之前,自西向東有頭重、二重、三重、四重等四個荒埔。往昔為平埔族狩獵場之「霧崙毛毛」(意謂未開發之莽原)荒野。

 

  二重埔在頭前溪南側,今新竹縣竹東鎮二重里,係竹東分割丘陵北麓緩斜坡地,海拔約為110公尺至130公尺間。地名起源於墾荒前為第二段荒埔地。日據大正十五年(1926)開鑿竹東圳,引自上坪溪豐沛的溪水灌溉農田,荒埔變為良田後,居民生活大為改善,人口快速增加。境內居多林姓,屬客藉,多數務農,現有中興路穿越中部,亦有縱貫鐵路內灣支線上員車站,交通便捷暢達。現里內有二重國小與二重國中,教育環境得天獨厚。

 

 

尖 山

 

  由學府路至寶山鄉山湖村種福堂旁,左轉山湖村5鄰尖山路八號黃屋,沿左邊小徑上山,約十分鐘即可到達山頂上。有一水泥柱標石三角點,標石號碼為陸補57,標高為219.284公尺,是二、三重里最高山。

 

  從二重埔遠望,像尖形山丘,故稱「尖山」,尖山是竹東鎮二重里與寶山鄉山湖村的界山。

 

 

上員山

 

  舊稱頂員山,即今之二重里二十五、二十六鄰與頭重五鄰行政區域。上員山為頭重埔丘陵之下有一突起岡阜,形如覆釜,高三丈餘,故稱為頂員山(今稱上員山),西行迤邐而下即為下員山。《樹杞林志》記載清朝時期,頂員山莊戶數六十八,丁口數四百三十,人口相當多。

 

  上員山地區在清乾隆末期已開墾完成,境內有一座道光元年創建之萬善祠,足可証明。

麻 耀

 

  麻耀在學府路、雲南路與柯湖里的交界處。據附近居民表示,該地在清朝時期種植苧麻聞名,苧麻成長後需抽取苧麻樹皮纖維,經泡浸後加強韌度才可搓繩使用。

 

  因有泉水洗濯泡浸,故當地稱為麻耀。《樹杞林志》記載清朝時期,麻耀庄,戶數二十,丁口數一百零一。

 

 

楊梅窟

 

  即現今竹東農會二重辦事處糧食倉庫後方之低窪地,原先種滿楊梅樹,故稱為楊梅窟。按窟與掘同,意為低窪處。

 

 

內湖坡

 

  在二重埔五穀宮右前方原有一個大坡塘,因位於地勢平坦之凹地,故取名為內湖坡。「坡」客語稱池塘為「坡塘」。

 

 

班頭崎

 

  今光明路往二重埔,穿越內灣線上員平交道後之陡峭山坡,稱為班頭崎,緣於該地區係出入二重埔之要道,清朝時期為防範原住民之襲擊,行人及桃夫皆有專人保護,故稱班頭崎。

 

 

二重壢

 

  二重里小溪流,因位於二重埔,故稱為二重壢。現為二重里與三重里之界線。按客語之「壢」即澗谷,相當於閩南語之「坑」。

 

  二重壢臨中興路邊有一萬善祠,又稱為「有應公壢」;另二重壢盛產烏龜,又稱為「烏龜壢」。二重壢餘水注入上員山圳與頭前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