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澤籓老師的客雅溪邊田園作品,眼前的口琴橋,配合晨曦的光線與遠處壹同寺的靈骨塔,為客雅溪風光留影。
李澤藩的客雅溪山水寫生走入記憶歷史!
位於烏崩坎的口琴橋,是一座過水橋,這座筧橋一格一格的,看似複音口琴的音孔,所以取了這極富趣味的名字。在口琴橋設置以前,對面為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後來客家人來到這片杳無人跡的荒郊落地生根,形成烏崩崁聚落[1]。當時,口琴橋不但是引導水流的筧橋,同時也是烏崩崁聚落的對外交通孔道[2]。
口琴橋兼具實用性及美觀性,其格狀水道設計,方便清理堵塞物及固強橋身的作用。口琴橋除了引水功能外,優美的橋身映襯著客雅溪藍天綠野,為畫家李澤藩畫裡的鄉土風情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穿過口琴橋流淌而過的汀甫圳,早期也是新竹師範生寫生、約會及附近居民捉蝦、戲水的好去處;口琴橋對岸山坡,師範生暱稱為「尋夢坡」,美好的風景總是醞釀浪漫氣氛的催化劑,口琴橋自然也成了師範生的愛情橋梁,是許多青春靈魂的甜蜜回憶之處。
近三十年來工商業發達,客雅溪賞心悅目的景色早已消失殆盡,「隙溪吐墨」已成為晶圓廢水,周遭美景變成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詩情畫意的口琴橋被鐵鑄水道取代,當然李澤藩的客雅溪山水寫生走入記憶歷史!
[1] 根據陳朝龍《淡水廳志》的記載,約在清朝後期,該地發展出一個39戶,丁口295人的烏崩崁聚落。
[2] 民國六十五年未興建「當賢橋」前,口琴橋是當地居民的對外通路。烏崩崁聚落裡沒有學校,當地學童每天都必須走過這座設計別緻的口琴橋到竹蓮國小去上課。即使在颱風天,還能看到姊姊背著弟弟,手腳並用地蹣跚爬過口琴橋,準時到學校去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