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汀甫圳導覽解說重點與深度探討活動規劃路線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吳慶杰2013/6/19 婦女社大)

一、導覽解說重點(2013/7/2

1、飲水思源(王世傑與隆恩圳,「林泉興」號、「何錦泉」、日本技師、農田水利會與汀甫圳、崁腳福德宮

2、赤土崎的故事(軍事聚落(燃料廠、地下油庫)、眷村、建功土地公、新源市場、赤土崎段水道生態施工法)

3、十八尖山下教育園區與客家人(綠水、東山、建華等里與工研院化學研究所內「大內一三」創立的天然氣瓦斯研究所、東園國小水圳步道、交大博愛校區、廣含頭、二五甲與巡司埔土地公東山五十座濕地生態教學公園與步道

4、客雅溪周邊水利工程美學與人文風景(口琴橋的繪畫、攝影作品,口琴橋與當賢橋古道與永安祠

5、香山區農耕文化

 

二、深度探討活動規劃路線2013/7/2

 

東門國小出發→埔頂崁腳隆汀分水汴黃金洞山赤土崎腳

(地下油庫建功土地廟、建功國小、生態水道、燃料廠、新源市場

雞規寮天然氣瓦斯研究究所廣含頭二五甲五十座溼地生態八卦型社區巡司埔(土地公與伯爵新天地口琴橋烏崩崁鐵管橋→當賢橋→永安祠→香山

1汀甫圳

乾隆四十一年、「林泉興」號向竹塹社請墾大坪頂(赤土崎、埔頂庄)一帶山場後,一直到嘉慶年間才開始興築泉興圳灌溉其田園。根據新竹縣采訪冊記載:「何勝圳,原名泉興圳,在縣東十里,於麻園堵莊引隆恩圳水頭九芎林南溪水西南行四里,至 九甲 埔頭東壁崁,瀦為陂,鑿山三十餘丈引水出,西南行一里許至 九甲 埔,水瀦為陂,鑿山三十餘丈引水出,西南行至埔頂崁滣,鑿山十餘丈引水出,西南行一里許至黃金洞,鑿山三十餘丈引水出,西南行十丈,過筧十餘丈,又西南行十二丈,過筧二十四丈,經潭後、東勢、水磨石、枕頭山等處,溉田七十餘甲。嘉慶間,林泉興開濬,費銀一萬餘員,圳道皆已開通,惟東壁崁鑿山之處屢鑿屢陷,且沙土浮鬆,水行至此滲漏枯竭,功半而廢。□□間,林泉興無力修築,將圳典於何勝接手重修,開土深數丈,用木椿層層墊築,地漸堅實,費銀亦以數千許。圳戶年收水租穀二百餘石,由圳戶每年貼納隆恩圳水租穀十二石」[1]

「林泉興」興築泉興圳時,因鑿山洞,挖埤塘,築橋,使成本高達銀 十萬兩 ,成為沈重致命的負擔。後因東壁崁鑿山處屢鑿屢陷,且沙土浮鬆,水行至此滲漏枯竭,功半而廢。道光時,「林泉興」無力修築,將水圳典於「何錦泉」號(管理人何祥瑞)接手重修,改名何勝圳,將滲漏崩塌處開土數丈,用木椿層層墊築,費銀亦以數千計。何錦泉並以8426圓鉅款購得林泉興十八尖山腳水田山埔(管瓴頭:東園國小與工研院間, 二十 五甲 :交大博愛校區,五十座:台電電桿堆集場及附近八卦型宿舍),另購虎頭山下巡司埔一帶水田,除自身取用外,並收取水租。何勝圳成為開發十八尖山腳下與香山區海岸平原最重要的水圳。大正十三年,埤圳公有化政策實施後,末代圳長何汀甫捐出,由政府擴大整治,為感念其功,並考慮居民習慣的稱呼,將原先擬定「昭和圳」名,改為汀甫圳。[2]

 汀甫圳取水口在九甲埔東南方隆恩圳與汀甫圳分水汴,沿35 公尺等高線西經埔頂崁腳、黃金洞山、赤土崎腳、工研院化學研究究所(雞規寮、廣含頭)、交通大學博愛校區(二 五甲 ),五十座(東山里)、巡司埔到烏崩崁(振興里),以鐵管橋過客雅溪後,再沿客雅山25 公尺等高線西北至頂埔,轉向西南沿15 公尺等高線經三姓橋、改沿10 公尺等高線經香山塘,至鹽水港後西折入海(據陳立台田調:汀甫圳水已被截流進入海山川),全長15.43 公里

 

流經新竹市區的汀甫圳,早期是一條灌溉水圳,近二十年來因市區發展,居民的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水圳,已經變成一條排水溝。

 2李澤藩的客雅溪山水寫生走入記憶歷史!

 

位於烏崩坎的口琴橋,是一座過水橋,這座筧橋一格一格的,看似複音口琴的音孔,所以取了這極富趣味的名字。在口琴橋設置以前,對面為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後來客家人來到這片杳無人跡的荒郊落地生根,形成烏崩崁聚落[1]。當時,口琴橋不但是引導水流的筧橋,同時也是烏崩崁聚落的對外交通孔道[2]

口琴橋兼具實用性及美觀性,其格狀水道設計,方便清理堵塞物及固強橋身的作用。口琴橋除了引水功能外,優美的橋身映襯著客雅溪藍天綠野,為畫家李澤藩畫裡的鄉土風情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穿過口琴橋流淌而過的汀甫圳,早期也是新竹師範生寫生、約會及附近居民捉蝦、戲水的好去處;口琴橋對岸山坡,師範生暱稱為「尋夢坡」,美好的風景總是醞釀浪漫氣氛的催化劑,口琴橋自然也成了師範生的愛情橋梁,是許多青春靈魂的甜蜜回憶之處。

 

近三十年來工商業發達,客雅溪賞心悅目的景色早已消失殆盡,「隙溪吐墨」已成為晶圓廢水,周遭美景變成櫛比鱗次的水泥叢林,詩情畫意的口琴橋被鐵鑄水道取代,當然李澤藩的客雅溪山水寫生走入記憶歷史!

 

 

 

 

 



[1] 根據陳朝龍《淡水廳志》的記載,約在清朝後期,該地發展出一個39戶,丁口295人的烏崩崁聚落。

[2]  民國六十五年未興建「當賢橋」前,口琴橋是當地居民的對外通路。烏崩崁聚落裡沒有學校,當地學童每天都必須走過這座設計別緻的口琴橋到竹蓮國小去上課。即使在颱風天,還能看到姊姊背著弟弟,手腳並用地蹣跚爬過口琴橋,準時到學校去上課。

 

3「隙溪吐墨」之景消聲匿跡

 

客雅溪山水交映,風景相當秀麗,早在清朝中葉,即以「隙溪墨水」被列為塹南八景之一,同治十年(1871)完稿的《淡水廳治》更以「隙溪吐墨」而將之列為全淡八景之一。也是新竹八景之一,自古文人墨客吟詩的好題材。

楊浚描寫「隙溪吐墨」詩如下:

溶溶新漲水鳴渠,黯淡溪流潑墨如,

一炬犀光勞入照,百重蜃氣浸呵噓;

風塵待浣三千牘,海國誰磨十萬書,

解識尺波留混沌,不教至察歎無魚。

新竹縣采訪冊裡所錄的「隙溪吐墨」詩如下:

天然吐墨共稱奇,隙子溪頭一水涯,

雲外孤鴻時過影,卻疑作學學臨池。

鄭擎甫也有一首「隙溪吐墨」詩如下:

天然墨水吐淋漓,隙子溪頭景最奇,

一脈詞源開勝地,十分黛色染清漪;

煙雲圖畫傳神處,風雨文章得意時,

沒注端州新硯水,不須磨擦借隃麋。

 

如今好山、好水、好景早不見縱影。客雅溪烏崩崁兩岸房屋櫛比鱗次,明湖路兩旁大廈林立。周遭人煙稠密、車馬喧囂,客雅溪水吐墨美景,現已變成竹科排放晶圓毒水的好地方。昔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選訂新竹八景,「隙溪吐墨」一景,已經被除名了。

 

 

 



[1]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灣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131日 ),頁150

 

[2]資料引自張德南(2003)「十八尖山發展探尋」《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八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u02071946 的頭像
    wu02071946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吳慶杰的部落格)

    wu020719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