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別牛」是客家話「倒撇牛」的發音,農夫用牛索拍打牛身使它前進的意思,位於芎林鄉新鳳村1-3鄰,從芎林街上沿120線舊道往東過北二高高架橋後左側,有一農路可進入倒別牛。倒別牛原屬大字地名,包括小字之「倒別牛」、「五股林」與「燥坑」等三個小字地名。
根據楊鏡汀編著《新竹縣舊地名探源》調查:「如果牛走的方向偏右,就要向左拉牛索;若是偏左,就要用左手的牛索拍打牛身,牛就會偏向右方。這種用牛索拍打牛身的動作,稱為『倒撇』。」
倒別牛早期產業為柑桔、茶葉與造紙,人工造紙與紙寮窩齊名。因倒別牛在山窩肚中,有一小溪流蜿蜒流過,林木茂盛,風氣秀麗,環境清幽,現成為中產階級興建別墅區的最愛。
鄭淼生FB留言:我覺得吳大師說得很有道理。如果閣下「駛」過牛犁田,而且能懂客家話,就很容易明白。以前我們駛牛,牛鼻子穿洞用金屬的「牛鼻串」戴上,然後那裡綁上牛索,且這個牛索在犁田時牛索是在牛的左側,不管是掛上犁或牛車的木條,牛索已在左邊,若要牛往左一點點走向,就輕拉一下牛索,牛有教過的都知道牠會往左方向偏,大力點拉,就是左轉,若持續拉著就是由左迴轉過來(犁到田的盡頭要回頭時都是如此,由左向回頭)。那麼,若要向右方偏呢,那就是駛牛者,手持牛索,用牛索直接用索拍著牛的後臂或其肚子部位,(因為牛索自牛頭延伸到牛尾再到駛牛者手上)。簡單地說,要牛向右轉,就是要倒別牛;或許現今大家都沒駛牛了,講這個沒辦法體會,又是客家話發音,一般年輕一輩,當然就聽不懂,看不懂字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