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金山面開山伯公老樟樹,樹齡約三百餘年,胸徑1.4公尺,樹高25公尺,是新竹市最高齡的老樹。民國八十五年,高鐵計畫路線通過這棵老樟樹,而面臨砍除的命運,除了當地最具特色的地標憑空消失之外,地方上的傳統信仰也遭受波及,為此筆者(時任金山里里長)結合專業團隊及地方居民共同思索以「紅布與綠樹」、「科學與人文」為主題的社區營造保鄉護樹運動全面展開,稱為「風空主義」。風空人勇敢站起來用紅布與信心保護自己的伯公與老樹,開啟了新竹市前所未有的自然與人文保衛戰。同時,金山面社區營造工作室,陸陸續續舉辦多次老樹之旅與座談會,秉持的素願正如同伯公廟的對聯:正直降百福,神靈集千祥;祈願伯公庇佑風空護持地方,期望更多人知道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希望高鐵計畫放過開山伯公與老樟樹,以免破壞地方傳統信仰與自然生態環境。
由於筆者、文化工作者陳板、社區居民及環保人士的多方努力,民國八十七年台灣高鐵公司董事長殷琪決定原地保留老樟樹,改變施工方法,並且讓高鐵為了這棵老樹繞道。同時,因此催生了「新竹市樹木及綠資源保護自治條例」,更廣泛及深遠的保護了樹木和綠資源。
從抗爭護樹社造運動、高鐵變更設計讓道保留老樹、社造博覽會老樹展覽、延攬樹醫診治老樹、老樹伯公移位轉向、修剪老樹枝幹保障行車安全、老樹樹幹腐朽為延樹齡集謀對策、拍攝老樹電視廣告、拍攝老樹平面媒體廣告、拍攝老樹車站燈箱廣告等,一連串的護樹、愛樹行動,使得開山伯公三百年老樹享受到最尊貴的榮耀與維護,也成為新竹市最具知名度的老樹。如今風空是觀看高鐵700T型列車,以時速三百公里從「新竹市第一樹─開山伯公三百年老樟樹」旁奔駛而過的最佳景點,也讓「高鐵與老樹」的共存共榮傳為佳話。
漂浪島嶼:誰埋了千年台商?
2015年12月30日13:22 蘋果日報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延宕,歸咎漢本遺址考古團隊「工作太慢」,甚至傅崑萁縣長表示「活人重要?還是古人重要?」的言詞,聽了讓人相當無奈!不只未尊重文化,也忽視法律對遺址的保護。
搶救考古團隊不是工程單位,他們是「依法(文資法)」,受聘在工程範圍內,針對遺址文物做最妥適的處理,甚至可依不同新的發現,「依法」進行不同保存方式,包括停工、原址保護,這些都是文資法所規範。再者,在蘇花改有條件通過環評時,遺址保護就是當初被要求的項目,工程單位也做出書面承諾,不是現今工程動工,就可忘記承諾,反而調過頭來,指責協助搶救考古的團隊。
甚至就遺址「屬地」,漢本遺址現場屬於宜蘭縣政府所管轄,在2012年發函進行搶救考古,成為宜蘭縣文資保護的責任。對於宜蘭境內的的文化遺址,如何成為外縣市首長以加速通車為由,要求加速工程,卻忽視遺址保護,一旦造成文化憾事,受到全民抨擊,到時是宜蘭縣或花蓮縣要面對?
遺址「依法」受到保護,一旦有疏失破壞遺址文物,有責任的不只是工程單位,就連考古團隊都無法避責。過去八八風災後,慈濟建設杉林大愛村,曾經發生工程單位為趕工破壞新象遺址事件,當時中研院劉益昌老師就當場發飆,斥責工程單位這不是「行政責任」,而是「法律責任」,遺址是依法必須保護,不只工程單位、政府部門,就連考古團隊也受文資法規範!
劉益昌老師是位讓人尊重的學者,也是一位深究台灣史前史的老師,不斷在探索台灣千年前的故事。他在台灣到處考古挖掘,勾勒出台灣史前的樣貌,完整台灣從史前到平埔、原住民、清、日、到現今的歷史圖譜,這個補史的工程,成為完整台灣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的族群,以及他們遷徙、定居的樣貌,工作相當艱辛,也相當重要。
在他的考古中,一直發現有一個族群,具有航海與貿易(交易)能力,他以「千年台商」來形容這個謎樣的「巴賽」族群。漢本遺址的考古發現,研判為巴賽族群重要的居住地,不只提供當時部落的生活型態,更多玻璃珠、瑪瑙珠等出土文物,提供研判航海貿易的範疇。同時,也可以循著這個海上貿易的圖譜,提供世界瞭解史前時代,活躍南太平洋諸島的南島民族歷史,這不只是台灣的考古研究,更是國際考古研究所重視,讓台灣在國際文化舞台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地位。
甚至在漢本遺址裡,發現二個文化層,中間的區隔就是土石流,以及在遺址旁疑似史前海堤的石構建物,都有助瞭解台灣史前時代的災難史,以及千年海岸的變遷。龐大的歷史考古,原本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團隊參與協助、研究。現今為了道路工程,已是進行搶救考古,將會遭到破壞遺址、文物,緊急搶救保存,其實更重要、更精采的遺址現場,就將隨工程覆蓋,深埋地底。搶救保存的考古行動,能救的其實相當有限,甚至無法挽救的遺址聚落,就像曇花一現的歷史故事,經過工程的開挖深埋,不知會遭如何破壞?也不知何時能在出土面世?
漢本遺址對於蘇花快的衝突,問題就是高架橋墩工程的位置,工程單位以不快點結束搶救考古,工程無法進行,但是遺址與工程,其實可以尋求兩全其美之道。
2003年高鐵建設,在新竹市金山面地區,因為一根橋墩設計,將會破壞老樹與一座百年伯公廟(土地公廟),在文化團體以及當地居民極力爭取下,終於獲得高鐵同意,更改設計圖,願意耗費經費,遷移了橋墩位置,讓工程順利進行,文化也受到保護。這個工程為文化謙虛退讓的事件,成為地方佳話,也讓高鐵建立企業形象,甚至製作成形象廣告來宣傳。
高鐵能為百年土地公廟,更動工程,蘇花改卻是面對千年遺址,完全無感!
其實,蘇花改路線經過許多遺址文化層,不只漢本遺址,附近不遠還有武塔遺址,都在進行搶救挖掘,這也是蘇花改在環評過程中,一直被提出破壞遺址的憂慮。當一條路毀掉許多遺址,發現重要又不保存,這是台灣對於遺址的粗暴態度,當高喊尋找台灣土地上的故事,建立台灣本土的意識,卻是對於台灣之根,史前之史,如此漠視,甚至在文化視野功利淺短之下,輕忽法律的規範。
請重視漢本遺址的重要,目前已發現二個遺址層,沒有人知道地底還深埋著什麼?太多屬於台灣土地的故事,正待發掘。工程與遺址並不衝突,只要能夠變更設計,局部區段晚一些時間通車,卻是保存住台灣的千年歷史,這是工程單位必須退讓的求全態度,也是政府必須捍衛的文化責任。